民主派大南補選再嘗敗績 民生之路仍要走下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油尖旺區議會大南選區因原經民聯區議員莊永燦身故而出缺的議席,由其徒弟、經民聯的社區主任李思敏以1,343票,力壓民主派共同支持,取得1,134票社區前進的社工李國權。繼去年兩次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意外落敗後,在補選上再嘗敗績,對於民主派來說絕對是一個警號。

大南選區的選民在近五年,已經歷過五次選舉,分別為2015年的區議會選舉、2016年的立法會換屆選舉、2018年兩次因游蕙禎、劉小麗議席被褫奪而舉辦的立法會補選,以及今次的區議會補選。無論是立法會還是區議會補選,建制派的得票都相當接近,來回相差不及100票。

2015年區議會選舉,經民聯莊永燦力敵民主黨的馮文韜及青年新政的趙旭光,得票為1,424票;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民建聯蔣麗芸、經民聯梁美芬在大南選區合共得票1,384票;2018年3月的立法會補選,民建聯鄭泳舜在大南選區得票1,365票;2018年11月的立法會補選建制派代表陳凱欣在大南選區得票1,353票。連同今次補選李思敏的1,343票,建制派的得票超穩定的介乎於1,343至1,424票之間。

建制派在大南選區的得票在近五次選舉,所得票數都相當接近,來回相差不及100票。

建制派的超穩定得票,可視之為鐵票,無論其候選人為何,是議員蔣麗芸、大律師梁美芬,還是知名度較低的鄭泳舜、素人陳凱欣,還是地區主任李思敏,建制派皆能調動其手上的1,300支持者投票。有了鐵票,建制派的選舉機器數票、配票更得心應手,計夠票數便已可推測勝算,無怪近年建制派選舉操作愈見嫻熟,屢屢能在選票上擊敗民主派。

相反民主派的得票往往大上大落,近年更愈見萎縮。2015年區議會選舉,民主黨的馮文韜及青年新政的趙旭光合共取得1,568票,比莊永燦仍要多;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民主黨、公民黨在大南選區合共得1,056票,加上了本土派黃毓民、游蕙禎、劉小麗的1,273票,以及民協、社民連等,總得票為2,476票,已是非建制派得票最多的一次,然後兩次的立法會補選,民主派在大南選區的得票經已大跌,3月補選中姚松炎得票為1,598票、11月補選中李卓人得票更跌至1,350票。今次的補選,李國權得票為1,134票,為近五年最低。

近五年的選舉反映當投票率愈低,民主派的選票都較低,證明不同於建制派鐵票,很多民主派選票皆為游離票。

表面看來,非建制派的得票很受候選人影響。候選人愈多元化,非建制派的選票也會大增。2015年區議會選舉及2016年立法會換屆選舉,非建制派得票總和皆高於建制派總和。2018年3月補選中,民主派候選人姚松炎雖然最終以些微票數落敗,但在大南選區得票仍稍高於鄭泳舜。但如果撇除了本土派,單以民主黨2015年的962票,民主黨、公民黨2016年的1,056票,以及李卓人的1,350票和李國權的1,134票,則不敵建制派候選人。無怪李卓人在去年11月落敗後鞠躬致歉時,指要聆聽本土派的聲音。

然而此又是否民主派今後要走的路?要知道本土派山頭林立,有香港眾志的民主自決派、青年新政的民族自決派、又有熱普城的城邦派,而其中熱普城又分裂出不同派系,民主派稱要爭取這批理念盡不相同,甚至勢成水火的眾多派系,無疑是緣木求魚。而且本土派中不少人持有港獨傾向,亦與民主派反對港獨的立場毫不一致。若要因爭取選票而向港獨的極端主義讓步,也會引來溫和選民的唾棄及中央的強硬回應,豈非捨本逐末?

民主派共同支持的社區前進社工李國權取得1,134票,不敵經民聯的社區主任李思敏。(羅君豪攝)

相反,近五年的選舉反映當投票率愈低,民主派的選票都較低,證明不同於建制派鐵票,很多民主派選票皆為游離票。例如於今次補選中,7,257名已登記選民中僅有2,495投票,投票率為34.38%。雖然補選投票率較低為常態,但當區4,762名沒有投票的選民,就算撇除了1,273名2016年的本土派選民,仍有約3,400張選票,足以扭轉整個選舉格局。

海峽對岸的高雄市長韓國瑜,憑着「經濟100分,政治0分」,主打民生議題的去政治化競選策略,把雄踞高雄多年的民進黨席卷而逃。這次補選恰巧遇上了韓國瑜挾其「韓流」襲港,或許會為民主派帶來點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