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近藤麻理惠自創收納法則 為何美國人會受落?

撰文:盧偉文
出版:更新: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麻理惠在書中和劇中的具體教義,那便是「只留下讓你怦然心動的,其他通通『扔掉』」!不過,在扔掉之前,你要心懷感恩,向它們道聲謝謝。美國人對此似乎頗為受落。今年1月,美國二手慈善商店「Goodwill」及「救世軍」收到的捐贈物數量異常增加,或許與此有關。日本的「執屋之道 」究竟有何特別,為何此刻在美國以至各地如此受落?

「她將丟棄物品和簡單生活的理念結合起來,在人人都想為生活解壓、『排毒』(detox)的時代,麻理惠為我們丟棄物品提供了一張道德通行證,如此一來,我們不再為丟掉物品而感到內疚和自責。」 Cederström解釋。

海嘯引發整理狂潮

日本之所以在近年興起極簡收納風,不少人將其歸因於2011年那場千年一遇的災難,地震引發的海嘯吞沒了日本東北部沿岸多處城鎮,造成逾18,000人死亡。整個日本見證了財物在幾秒內被沖刷淨盡,於是加倍體會到「錢財乃身外物」的道理。2010年出書的麻理惠正好趕上了這個時間點。

日本素來予人乾淨整潔的印象,其整理收納的傳統深植,從書店架上一整排的整理收納主題雜誌便可窺見一斑。(盧偉文攝)

《Waste: Consuming Postwar Japan》一書作者、美國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歷史學教授Eiko Maruko Siniawer雖然同意災後的日本出現了這種聲音,但她也提到人們在災後對物的另一種態度:由於在災害中失去了意義重大的物品,有些人反而對物質愈加留戀,追求一種有東西在手的「實在感」。因此, Siniawer將「麻理惠效應」放到更長的歷史脈絡去解讀。

經濟狂飆後的反思

Siniawer爬梳了日本大量關於「浪費」的資料和文獻,發現在經濟表現如日方中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並不那麼熱中於討論整理收納和極簡主義。不過,那個年代的經濟狂飆確實為往後社會風氣的轉向埋下了伏筆。

八十年代的日本在經濟上進入高速增長時期,人們的生活壓力也日重。(Getty Image)

日本的泡沫經濟在1989年爆破,進入九十年代,昭和時代的「剎那主義」、「消費即美德」、「金滿日本」等社會風氣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平成不況」(即平成不景氣)及「失去了的三十年」。「在一個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卻仍相對富裕的社會,這種斷層促使人們反思什麼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Siniawer說。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日本將美國管理學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學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應用到家居收納,『所有的家居用品都應該有固定的位置擺放,一目了然,這樣才能節省找東西的時間』—類似這樣的家居收納概念便是受到泰勒的影響……到了2000年初期,指導家居收納的問題開始和人生、心靈的面向掛鈎:『你喜歡什麼?』『什麼能讓你開心?』『什麼是真正的休閒放鬆?』『富足的生活意味着什麼?』諸如此類。」

山下英子從瑜伽練習中領悟「斷行.捨行.離行」,並將這種概念應用到日常生活層面,轉化為家居整理術「斷捨離」。(Instagram截圖)

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山下英子,她從瑜伽練習中領悟「斷行·捨行·離行」,並將這種概念應用到日常生活層面,轉化為「斷捨離」。自2001年起,山下英子便以「整理收納顧問」的身份在日本各地舉行講座,分享「斷捨離」理念。麻理惠2010年在日本推出她的第一本書籍時,「斷捨離」一詞已入選當年日本「新語、流行語大賞」。

怦然心動成小確幸

讓「斷捨離」流行起來的社會背景,或許解釋了麻理惠何以在美國走紅。相比於山下英子的「斷捨離」,麻理惠的「怦然心動法則」並不激進,而且富於儀式感,而這似乎更符合美國人的胃口。麻理惠不同於典型極簡主義或「斷捨離」的地方在於,後者秉持「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而麻理惠則強調根據自己的好惡,對物品排出優先次序,鼓勵人們留下讓人「心動」的東西。

近藤麻理惠在節目中協助客戶打理家居,鼓勵人們對物品排出優先次序,留下讓人「心動」的東西。(Netflix提供)

無慾無求、清靜自在的生活狀態對深受禪文化影響的日本人來說或許容易入口,但要讓養尊處優的美國人接受,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在九十年代末期,日本社會已經湧現為生活作減法的反思,而同時期美國的大眾文化領域卻仍充斥《慾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這類情景喜劇。

從展示都市慾望和誘惑過渡到明顯帶有反思自身文化性質的《怦然》,近二十年間,美國主流文化景觀的變化不可謂不大。曾幾何時,跨越階級藩籬、追逐財富、過比上一代更富足生活的美國夢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美國人。然而,這個美國夢愈來愈像一個遙遠的神話。

《慾望都市》是美國HBO有線電視網播放的情景喜劇,於1998年首播,2004年結束。(《慾望都市》宣傳海報)

2014年《怦然》在美國出版,美國歐維希國際市場研究公司(ORC International)發表了一項名為「CNNMoney美國夢」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9%的受訪者表示美國夢遙不可及,其中,18至34歲的千禧一代最為悲觀,有6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夢根本不可能實現。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齡層也是Netflix劇集的主要受眾。

研究自助現象的社會學家Daniel Nehring表示,當2008年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仍在持續,人們不再追求物質上的成功,而是更關注心靈的富足。他認為,正是這種向內尋索的心靈轉向,為當下「正念運動」和近藤麻理惠的流行奠定了基礎。

近藤麻理惠在美國的走紅或許也反映了美國社會的部分狀況。(Netflix提供)

正念概念最初源於佛教禪修,從坐禪、冥想、參悟等發展而來。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但只是單純察覺,對當下的一切不作任何判斷。其後,正念更被發展成為一種心理療法。

2012年,美國《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以《慳吝的一代》(The Cheapest Generation)為題,呈現出千禧一代在消費模式上的改變。美國的新生代不再像他們父母一樣大手大腳地消費,這一代的買車購房比例都在下降,經濟低迷當然是導致這一趨勢的原因。

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降,美國國內亦有兩股對立的社會運動不期而至。一方面,右翼茶黨運動於2010年崛起,大大削弱共和黨建制派的黨內統治力,更間接為特朗普的崛起鋪平道路;另一方面,來自左翼陣營的「佔領華爾街」則成功將自己塑造成一場「1:99」的運動,一度讓美國這個資本主義大本營的人心倒戈,並步步推向今日的社會主義回潮。

近藤麻理惠分享「令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法則」,強調「從開始整理那一刻起,人生就再次啟動」。(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當社會和政治大環境陷入膠着,人們也許覺得能改變的東西非常少。近藤麻理惠在泥濘滿布的處境中傳達出這麼一個觀念:日常生活中微小而實際的改變,能為人生帶來巨大的影響。」 Nehring說。的確,在當下的美國,人們無法控制政府是否停擺及市場如何波動,他們所能做的,或許是按照麻理惠的「收納四原則」—把所有能折疊的物品都折疊起來,把所有能直立的東西都直立起來,把同類物品集中擺放,並且按四方形擺放—「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便唾手可得。但這些「小確幸」能不能比退休保障、醫療保障、住屋保障及體面的人工更令人「怦然心動」,普通美國人心裏也許最清楚。

上文節錄自第15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15日)《從家居收納到整理人生日本「執屋之道」登陸美國》。

相關文章:【怦然心動】從家居收納到整理人生 日本「執屋之道」登陸美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第一屆武博】從李小龍到黃飛鴻,香港武術電影世界聞名,武博的「光影武林」隧道,以專業武術角度解構七套精選電影的武打場面,讓觀眾從大銀幕以外,真正了解武術的應用及背後理念。熱愛武術電影的你,必撐!5月3至5日,眼界.決定境界,九展見!按此立即購票按此瀏覽武博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