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研究網上購物洩足跡 消費變相被度身訂造 奪消費文化獎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港人消費的同時,其實亦可從中反思。有中學生考究過去十載,由八達通走到電子消費年代的轉變,雖然形式變得方便,卻又無可避免帶來隱憂,網上購物表面上擁更多選擇,實則其網上足跡,已成為商戶「落廣告」的導向指標,意味消費模式變成「被預設」。學生的獨特洞察分析,成功奪得由消委會與教育局合辦的「二十周年消費文化大獎」高級組亞軍。

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同學憑作品《十年(由八達通到電子消費)》榮獲「二十周年消費文化大獎」,由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左四)頒獎。(消委會提供圖片)

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學生的報告題為《十年(由八達通到電子消費)》,主要探討十年前後的消費模式轉變,先是資訊科技為網上購物及查閱消費記錄帶來便利,但電子支付卻又進一步令金錢變得無形。研究隊伍認為,大數據與消費的結合,衝擊私隱權和自主性。

有參與學生認為,今天科技的美好,令市民可隨時隨地擁大量消費「選擇」,但網購亦同時消費個人私隱,消費者在網上足跡,成為商戶「參考」的數據,結果網上見到的廣告、商品推介,都變成「被預設」的選擇,該學生反問:「現今的消費者真的是多了選擇嗎?」

消委會主席林定國讚揚各隊伍的研究報告發人深省。(消委會提供)

消委會主席林定國:不少報告發人深省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則奪得高級組冠軍、優異選題獎。學生實地觀察在快餐店借宿的「麥朋友」,發現其中有人有工作,不以薪水租地方居住,反選擇租用迷你倉放數學書和筆記。他們發現,金錢有限時,會更清楚如何選擇及消費,其他顧客亦可選擇以以消費支持「麥朋友」繼續使用空間,形成關愛包容。

「第二十屆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由消委會與教育局合辦,今年共有776隊、超過3,000名來自78間學校的同學參與。消委會主席林定國指,期望鼓勵同學回顧過往20年的消費文化轉變,藉此對身邊事物、消費處境作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他表示,不少同學的報告發人深省,不單回望過去不同年代的消費文化,更預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