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屍案突顯社會跌「塔西佗陷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一具浮屍上月22日在油塘海面被發現,死者身份公開後,網民紛紛質疑她因為參與反修例示威而「被自殺」,不僅群起自發尋找「疑點」,更包圍死者生前就讀的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要求校方公開閉路電視畫面,部分人更因校方未「全力配合」而暴力破壞校內設施。這些在正常社會秩序下無法想像的行為,突顯「信任」這個價值如今在香港社會何等脆弱。這宗浮屍案即便尚有疑點,也不代表外界可用各種手段「公審」。政客更不應該不加分辨就把事件當作政治籌碼,令人覺得變相在消費死者。

網民發起10月11日早上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悼念及聲討活動。(陳諾希攝)

一直以來,香港發生類似發現屍體案件時,有一套行之有效,涉及警方、殮房、醫護人員、驗屍官等等不同人員的處理程序,市民甚少質疑,但近月「被自殺」傳聞卻此起彼落,弄得人心惶惶。市民對相關機制失去信任,政府不無責任。反修例示威以來,政府與警隊的公信力一落千丈。浮屍案引起軒然大波,多少說明香港社會落入「塔西佗陷阱」,政府失去公信力,當務之急是採取切實行動重建信任,否則難以恢復管治能力。

尊重死者 追查真相不應過火

香港社會如今充滿情緒,公眾對可疑事情特別敏感,希望還原真相,這種心情可以理解。雖然如此,但其手法亦須謹慎、有分寸。既不應任由臆測取代理性判斷,更不應用欺凌或暴力等不合法手段逼迫配合自己。死者母親周四(10月17日)接受電視台訪問,稱她基於與女兒的溝通,以及參與警方調查,相信女兒是自殺。一如所料,不少網民對此並不滿意,繼續質疑。

上述訪問確實未能解答網民此前列出的一些疑點,少女死因仍無法完全確認。但是,少女的母親同時表示自己被起底,工作地點都被公開,至三更半夜都遭人滋擾,致她不敢出街。即便意欲知道真相,但是否就可以合理化起底及滋擾家屬的行為呢?死者母親在訪問中哀求「放過我們一家人」,說明過份的行為正使她受到二次傷害。

五區快閃遊行,大批市民由中環遮打花園出發,有人帶同15歲少女陳彥霖的照片表達訴求。(高仲明攝)

更令人扼腕的是,泛民政客竟然公開消費死者。例如周四(17日)泛民主派議員在立法會手持白花,當着特首面前聲言悼念死者。如果死者果真「被自殺」,涉及到公眾利益,政客當然應該質問政府。如果有合理充份的質疑,泛民政客理應善用其資源及能力務實跟進,例如可以邀請法醫作解釋,而非只是鎂光燈面前抗議。再者,所謂死者為大,政客在處現相似事件時應有分寸。從死者母親訪問中,可見她相對反感女兒離世一事被捲入政治爭議。這實在令人不禁懷疑泛民政客真的是基於道德良知而想為死者「討回公道」嗎?在作出上述行為之前,他們有否顧及死者家人的意願?

政客未提出可信證據便認定事件有可疑,又似乎沒有向其家人了解情況,難免令人懷疑他們是否真心追求真相,為家屬利益着想。香港社會當下嚴重撕裂,不同意見人士各自傳播對自己有利或是中傷他人的資訊,流言蜚語充斥網絡。正是在這種時候,政客不論基於何種立場,都更應該負責任地以事實說話,而非將未證實之流言擴大。

重建公信力 突破塔西佗陷阱

無論如何,油塘浮屍案已成為一宗公眾事件,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盡速查明真相,盡可能公布資訊,消除外界疑慮。我們須知道,油塘浮屍並非獨例,而是反映了政府和警隊公信力已近崩潰。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Tacitus)曾指一旦統治者被人民討厭,他做的事無論是好是壞,都只會令人民討厭。這番話後來被人引用並成為了所謂的「塔西佗陷阱」。過去數月政府處理諸多問題不當,沒有即時回應市民的關心,致使公信力臨近崩潰,無疑正落入了塔西佗陷阱。除了每次發現浮屍時都會令人質疑,雖然政府屢番強調8月31日警方在太子站採取拘捕行動時沒有造成任何人死亡,但至今仍有很多人堅信當晚有人被害。這些都反映市民對政府是何等不信任。

面對如此困境,政府唯一可行之路是徹底改變,盡速重建公信力。我們建議政府盡快更換部分問責官員,例如掌管司法的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任用具有公信力的人物擔當。另一方面,民調顯示絕大部分市民希望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全面調查反修例風波前因後果,政府應當盡快作正面回應,疏導社會怒氣。只有當政府與市民重建信任關係,才有可能突破現時的膠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