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論壇】管治與政制:《施政報告》內被消失的章節

撰文:政論投稿
出版:更新:

今年特首特首林鄭月娥以「珍惜香港,共建家園」為題,發表了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創了很多不同的紀錄。首先,它只有53個段落,是回歸以來篇幅最短的施政報告,而今年的施政報告在民意調查的評分只有29.7分,也創下了歷史的新低。面對如此一份這樣核突而又簡短的施政報告,它沒有的內容,往往比起它已有的內容更為重要。今次施政報告內「被消失」了的章節之一,正是有關香港「管治與政制」的內容,特區政府越是不正視香港的管治和政制發展的問題,便是越去逃避香港目前的真正矛盾所在,越難為香港找尋出路。
作者:黃偉豪 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副主任

在施政報告中,失去了有關「管治與政制」的章節,是一件非常不尋常的事情,因為改善管治是行政長官的天職,而根據基本法進行政制發展,以落實立法會及行政長官的雙普選,更加是行政長官不可推卸的憲政責任。當然,這些議題是非常敏感和極具爭議,但即使過往的行政長官是極不願意提及相關的議題,也會勉為其難象徵式地把它放在施政報告的較後部分,以及把它的篇幅減少,但亦不敢隻字不提。

不提「管治與政制」,也不符合特首林鄭月娥政府的原有管治風格。雖然,在政制發展方面,她在競選其間早已表明不會主動重啓政改,但仍然是非常充滿雄心壯志地,希望在增強政府管治能力上大展拳腳。因此,她在2017年所發表的任內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良好管治」便佔了報告內容的首位。在這部分中,她提出了成立公務員學院,及改組中央政策組,把它轉型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等鴻圖大志。而在2018年她的第二份施政報告,「良好管治」仍然佔具報告內第一部分的首要地位。

加快收回土地:政府會加快規劃,再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和其他適用條例,收回三類私人土地作百分百公營房屋,包括未納入新發展區或其他發展項目的棕地;已規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但仍未有發展計劃,而評估後認為適合作公營房屋發展的私人土地;於市區並適合作高密度房屋發展的私人土地,包括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寮屋區土地。(資料圖片)

可是,到了今年2019的施政報告,除了前言和結語外,便只有房屋,土地供應,改善民生,經濟發展這四部分,管治與政制等的部分,被消失得無影無蹤。當然,這絕非是偶然,而是絕對地刻意。這些被消失的篇章背後有兩大含義:第一,是特區政府已在處理今次的反修例的「流水運動」中,失去了政策主導權,管治與政制已非特區政府可以主導的事務,在事件已提升至國家級的層次的時候,特區政府已失去了完整的施政能力; 第二,既然中央已收回了特區政府的主要施政權力,施政報告內的主要政策所反映的,便是中央對今次運動的定性和處理手法,因此,整個報告的重點均放在改善房屋及土地供應上,口徑和中央完全一致。

在以上兩點之中,長遠來說,當然以第一點至為重要,因為這意味著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的高度自治範圍再一次被收窄。但對於短期內局勢發展而言,第二點卻有重大的意義。這反映着中央把當前的香港局勢的矛盾定性為經濟問題,所以用一手軟,一手硬的雙重手段來嘗試化解。軟方面便是嘗試改善香港的房屋供應,以物質利誘,硬方面自然是用「止暴制亂」的方式,透過警方的強硬執法,嘗試把示威者嚇退。

樓價近年屢創新高,不少青年只能看門輕嘆。(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中央的一軟一硬的手段是否有效?事實已証明是失敗的。在施政報告宣讀後的第一個周末,示威仍然持續,完全沒有減退的跡象。原因何在?相信任何熟悉這場運動的巿民均知道,在示威者提出的五大訴求當中,完全沒有一項是和房屋及土地有關。即使近期出現了所謂的第六大訴求,也是要求大規模改革警隊,甚至是解散現有的警隊,同樣是和今年的施政報告的主要內容,即房屋與土地供應拉不上關係。

因此,文不對題,不能針對目前社會上是最大的矛盾而改變施政,是今次施政報告失敗的致命原因。香港問題的根源是制度性問題,一方面是權力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因而在今次運動中出現警權過大及警暴等問題;另一方面是政府不能代表及反映民意,因而出現官迫民反,二百萬人上街,勇武派及和理非結盟,成為了命運的共同體。

以上種種死結,均要靠在管治與政制上的制度改革才能化解,但偏偏在今次的施政報告中,「管治與政制」卻成為了消失的章節,使問題再一次錯失被圓滿解決的良機。到頭來,隨著美國快將通過《香港人權及民主法》,相信局勢只會繼續升溫,香港的反政府運動也會正式成為一個國際議題。

(文章內容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