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專題.球證2】裁判委員會掌大權 資深評述員竟是成員?

撰文:袁志浩
出版:更新:

《香港01》記者親身報讀香港足球總會的新球證班,以及訪問足總裁判部總監及本地部份現役國際裁判員,一連四集深入剖析香港球證工作、評審、福利及球例等問題。
上一集,我們細看過足總裁判部及其轄下的各種球證制度。今集我們將集中於足總裁判委員會,這個具「獨立調查」能力的小組究竟如何組成?同時也分析足總跟兩大裁判會的關係,看看雙方如何釐清各自角色,協助球證發展事業。
攝影:李澤彤

根據國際足協(FIFA)指引,裁判部需獨立於足總所有其他部門,不應受球會跟所有足球組織影響。現時足總裁判員若要註冊、獲提名或推薦,甚至被委派工作跟進行紀律聆訊,都必須經過裁判委員會審議及通過。這組織也是應指引要求而成立,並具有一定的決策權力,主要負責為裁判部制定大方向。

延伸閱讀:

【港足專題.球證1】香港裁判黑箱作業? 三大制度回應球迷疑問

【港足專題.球證3】裁判視角看球例 怎樣才是「好球證」?

【港足專題.球證4】本地裁判待遇偏低 職業化該從何做起?

足總裁判員的升級或提名,甚至裁判部大多決定,都必須經過裁判委員會審議。(資料圖片)

獨立人士任主席 裁判委員會邀圈外人入局

究竟這個委員會如何組成?目前裁判委員會設有1名主席及1名副主席,以及7位委員,裁判總監張炎有透露,FIFA列明主席需由獨立人士出任;而委員也需擁有一定裁判經驗,並積極參與球證發展項目。

裁判委員會有哪些成員?(按圖放大)

我傾向更嚴謹的建議,因為我希望這份公正,是令公眾看得到的公正。
足總裁判委員會成員 李德能

「若全由裁判界人士組成,感覺是『閂埋門自己人判自己人』,李德能跟陳志康認受性高,也能啟發委員會考慮得更全面。」張炎有如是說。

作為委員會內唯一非董事兼沒裁判經驗的「局外人」,李德能又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他們會有專業的考慮,但球迷或許會有不一樣的觀點。若涉及爭議性事件,裁判界會傾向諒解,但我大多會給予較嚴謹的建議,因為我希望這份公正,是令公眾看得到的公正。」

李德能(中)曾分別於香港電台、亞洲電視及無綫電視擔任足球評述員,近月也入場為一班視障人士作「口述影像」服務,對本地足球圈有一定認識。(資料圖片)

李德能坦言自己的加入,仍難改善球迷對裁判界的印象,這也非自己加入的最大原因,「其實在這次訪問之前,不論圈內或外的人士,相信都不知道我是委員。足總邀請我的目的也並非想宣傳,或利用我去完全代表公眾的意見。」

他指出是想借助自己多年傳媒經驗,幫助裁判界跟球迷互相溝通,「希望可增加大眾對裁判界的了解,例如建議足總拍攝有關裁判員生活及知識的節目,令球迷更清楚裁判員的動態。原來他們出外執法國際賽事很有口碑,只是都沒有高姿態地令大家知道。」

羅碧芝於今年9月被亞洲足協委派於亞洲U16女子錦標賽執法,並因表現出色而被委任為決賽「日本 對 朝鮮」之主裁判員。裁判部沒有就此用力宣傳,外界未必知道本地裁判在亞洲具有一定聲譽。(AFC)
委員會非玩弄權力,相信未來可容納更多其他持分者的意見。
足總裁判委員會成員 李德能

委員會平均每個月開會一次,屬下還設有多個小組,討論內容橫跨裁判發展、編配跟考核等,因此李德能認為,委員會主要由裁判界人士組成是無可避免的,非一般人單憑一股熱血就能勝任。

可是,他相信委員會未來可容納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意見,「委員會並非一個玩弄權力的機構,像陪審或協商多於「點人頭」表決。大多議題也沒有太大爭議性,而且有一定基礎及依據。我沒感覺到他們排擠局外人,相信以協作成員加入,或者讓其他人列席,也是可以考慮的方案。」

維持專業考慮是無可避免,但李德能認為未來可加入更多不同範疇的意見。(李澤彤攝)

裁判會又是甚麼?

談到裁判組織,香港目前也有兩大裁判會——香港足球裁判會(港裁)跟香港華人足球裁判會(華裁)。其實世界各地也有裁判會的存在,以日本裁判協會(日裁)的為例,協會會跟日本足總緊密合作,定期舉辦聯誼活動、工作坊等,以提高球證水平及地位為最大目標。他們每年也會出版4本刊物,向會員介紹最新動態及資訊。

不過,日裁的成立原意跟本港的裁判會不同。日裁創辦人指出,初時日本足總裁判部受制於官僚架構,難以彈性地解決球證疑難,協會的出現是為了改善問題。相反,香港兩大裁判會均早於40年代成立,他們在當時缺乏官方裁判機構下,為裁判員進行培訓,並向外推廣比賽規則,也會爭取及保障會員利益,例如協助訂購球證裝備等。

本港兩大裁判會 舉辦甚麼活動?(按圖放大)

裁判會每年度也會舉行會員大會及聚餐。(香港華人裁判會網站)
其實裁判圈很細,哪有精神搞對抗?比賽多得沒一個裁判會可壟斷,相信大家也是為裁判界好。
國際助理裁判員 羅銘亮

角色漸被裁判部取替

可是自從足總裁判部在2013年成立,這些功能已逐漸被取替,足總裁判總監張炎有指:「他們是獨立於裁判部的民間團體 ,雖然能透過承接非足總賽事,協助訓練裁判,但這也存在競爭,或會影響整個裁判界。為減少這情況發生,近年我們強調註冊裁判員應以足總為依歸,由足總集中訓練,也讓香港球證的執法尺度可更一致。」

隨着裁判部統一製定各種訓練計劃及制度,裁判會的影響力已大大減弱,目前主要保留「聯誼」角色,以及安排球證為私人聯賽執法。

曾是華裁成員、現職足總裁判部的國際助理裁判員羅銘亮透露,兩個裁判會間的關係並不如外界想像中般惡劣,「其實裁判圈很細,哪有精神及時間去對抗?香港實在有太多比賽,根本沒有一個裁判會可壟斷,近年大家良性競爭,相信彼此也希望裁判的發展愈來愈好。」

羅銘亮認為裁判會存在良性競爭。(李澤彤攝)

多元化活動 助裁判發展

足總裁判部跟裁判會的成立,其實主要目的也是改善球證的事業發展。目前足總球證平均一周一賽,在沒比賽的日子,以往只能靠他們自律練習。不過自足總裁判部改革,各等級的球證平均每月會有兩堂研討課,加上場地課、體能練習、講座及工作坊等活動,維持球證狀態之餘,也能不時獲取最新資訊。

球證需要在平日放工後犧牲空餘時間參加活動,女子國際裁判員羅碧芝(Gigi)坦言,自己初期也有點吃不消。但她後來發現,活動的確有助改善缺點,「研討堂上會檢閱最近的誤判案例,詳細分析,講解足總對大家的要求,希望能達到一致的標準。而港超聯球證更會有專人剪輯比賽片段,再附上考核員報告,讓你知道要改進的地方。」

裁判部在每場港超賽事都會拍攝比賽片段,用作事後檢討。(李澤彤攝)

Gigi認為透過重溫片段,才能認識自己在走位及身體語言上的不足,「在鏡頭監察下,每個人也不希望犯錯,因為這會影響升級或提名,或能否執法大型賽事,所以可說是另一種推動力。」

除了本地各種增值活動,原來每年裁判員也會到各地進行交流,且不限於國際或一等裁判員,連最低級別的三等裁判員也有份。張炎有指,合作對象包括英超職業裁判會、日本足協,甚至美國青少年比賽,「這也是裁判部成立後,特別為球證發展而安排的,希望在提高球證技術的同時,也增加他們對這行業的興趣。」

足總裁判有甚麼交流機會?(按圖放大)

足總於今年8月舉辦女子裁判課程,並獲得英超的國際女子助理裁判員美絲(Sian Massey-Ellis)來港為學員指導。評定為最佳之兩位學員將有機會被提名到英國參與英超裁判訓練。(香港足總網站)

裁判也有青訓?

FIFA對於國際裁判員有「抵壘政策」,必需在35歲之前獲得提名及委任,才可成為國際裁判員,證明裁判員生涯有限,且需及早培訓。目前在英超執法的奧利華(Michael Oliver),在2012年成為國際裁判員時年僅27歲,因此足總近年積極發掘有潛質的人選,推薦參加「青年裁判學院」計劃,希望加快香港球證的發展步伐。

足總每年挑選有潛質的裁判員,作針對性指導跟訓練,希望培養更多裁判人才。(李澤彤攝)

「亞洲足協(AFC)目前也有青年裁判學院,為跟他們接軌,讓香港出產更多AFC精英裁判,這為期兩年的計劃,會不分等級地向裁判灌輸知識及技術,透過密集訓練令他們更快達至頂級裁判員的水平。」張炎有透露,計劃已舉行至第三屆,學員大部份也晉升成港超裁判,甚至獲提名國際裁判員,包括何煒昇、羅碧芝、劉晃熙及譚炳煥等。

當中羅銘亮更是計劃首屆學員,他指目前足總銳意更年青化,「今年有一名16歲的三等裁判員,也有一位23歲的裁判員即將晉升至一等,希望重點培養他們接班。始終愈年青,便愈有機會執法高水平賽事。這無論對本地或國際層面,也是一件好事。」

球隊講青訓,球證也講青訓,這樣才會有競爭力。
國際助理裁判員 羅銘亮
球隊講青訓,球證也要青訓。(李澤彤攝)

或許未來在港超場上,也逐漸有更多的年青裁判員亮相,「球隊講青訓,其實球證也要講青訓,這樣才會有競爭力。」

下一集,我們將轉往探討球例問題。由球證第一身角度出發,講述如何演繹球例,何謂對、何謂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