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上海街活化保留麻石柱 泥水師傅嘆舊材料罕有:難百分百還原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戰前唐樓於本港越來越少,在時代巨輪轉後,變成一幢幢新式樓宇。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上海街14幢唐樓便屬碩果僅存的戰前唐樓之一,市區重建局於2008年9月展開重建,並於上個月完成工程。
項目命名為「618上海街」,保留支撐騎樓部份的麻石柱,昔日的招牌、廣告仍清晰可見。此外,內部裝修亦仿效舊建築物的矮樓底特色,配以新式壁畫、VR技術呈現唐樓的歷史故事。不過,入行多年的泥水師傅稱,復修難度在於蒐集原材料,坦言難以百份百還原舊式建築。

618上海街活化項目於今年完成。(高仲明攝)

部份立面已拆卸

市建局的「618上海街」保育及活化項目,包括14幢分別於20年代及60年代建成的唐樓。項目於2008年展開,並於上個月正式落成及試業,當中於面向上海街、屬於戰後唐樓的立體面被拆卸,在內加入現代化的消防系統、水缸等,以符合建築標準。而建築內用作支撐10幢戰後唐樓的13條麻石柱則獲保留,柱上的顏色、浮雕式的書法字體亦獲保留,舊時店鋪的電話號碼仍然清晰可見。此外,建築的上海批盪拱門亦獲保留。

麻石柱上的浮雕字體獲保留。(高仲明攝)

翻新原有木窗及木拱門

至於內部空間,地面樓層仿效舊建築內「樓底矮」的特色,作為社區空間予團體租用籌辦活動。而建築內的木窗及木拱門獲翻新及保留,原於地上的瓦磚則被轉到牆上作裝飾用途。市建局亦邀請本地漫畫家繪上以上海街歷史作題材的壁畫,配以由港大建築學院學生蒐集所得資料,盼令參觀者更了解上海街的背景。項目內亦加入AR及VR等新科技元素,參觀者可透過電話掃描QR Code,模擬舊上海街的環境。

+1

建造業議會早前曾帶同業界代表參觀項目,於香港建造學院上水院校任教泥水粉飾科的導師杜輝亦有隨團參觀。杜輝任職泥水師傅超過40年,他指上海街唐樓群的麻石柱常見於30至40年代,當時使用的意大利式及上海式批盪,現今已非常罕見。

師傅:只能盡量貼近舊風格

他稱,復修難度在於需要蒐集原材料,由於舊式批盪多使用黃泥,惟現時市面上多以水泥砂為主,加上需仿照石柱的顏色,增加搜購的難度。他坦言,復修歷史建築難以還原舊貌,只能盡量貼近舊式風格。

於香港建造學院上水院校任教泥水粉飾科的導師杜輝。(高仲明攝)
杜輝稱復修歷史建築難度在於原材料賣少見少。(高仲明攝)

建造業議會有提供泥水科及復修歷史建築的過程,杜輝稱當中有不少年輕人就讀,更曾有學生參與多個復修歷史建築的項目。他認為隨著保育活化成潮流,相信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建造業議會推出文物建築復修課程,讓有三年經驗或以上的「大工」師傅就讀。

+22

618上海街」項目包括上海街600-626號的14幢唐樓群,當中10幢為於1920-26年建成的戰前唐樓及4幢於1963-64年建成的唐樓。市建局於2008年展開保育及活化項目,於2014年獲城規會批准改劃申請,並於2019年完成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