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與金融學者巴晴對話: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五個疑問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未來,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運作機制和功能將得到進一步強化和鞏固。隨着近期一系列重要舉措的推進落地,如《前海方案》、《橫琴方案》、跨境理財通和債券南向通,離岸市場將在產品類別、參與群體、金融基建和資本流動各個層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國家十四五規劃》公布以來,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定位更加明確,著有《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推動離岸市場機制構建》一書的金融學者巴晴就此與《香港01》獨家對話,從「自下而上」的角度分享有別於其他金融學者的觀察,討論陸港金融界對離岸市場的不同理解。她曾先後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等金融機構,並長期專注於國家金融市場的政策研究,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第一線」的觀察者、參與者。

「人民幣國際化」系列文章:

一.「十四五」定「離岸樞紐」角色 香港如何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二.「起跑」與「調整」 人民幣在港實現「從零到一」

三.人民幣國際化「再出發」 港應循結算、儲備、計價推進「從1到N」

四.與國家級金融學者張明對話:人民幣國際新征程 香港重要性不減

「為什麼香港是(離岸人民幣)樞紐?它是政策、監管、金融基建、市場運作等多個方面共同努力和互動的結果。」巴晴初見記者,首先解釋起寫書的因由,「內地(研究人民幣國際化)的學者看香港離岸市場,很多都是從人民幣國際化的宏觀角度去看離岸市場的作用,很少有從香港自身出發的研究,特別是缺乏梳理離岸人民幣市場自身運作機制和功能的系統性研究。」她身後正好是隨風輕揚的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區區旗——佇立在國際金融中心(IFC)旁,隔着維多利亞港向北眺望。

有別於其他「自上而下」地從理論角度出發研究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學者,作為「第一線」觀察者、參與者的巴晴提出「自下而上」的研究觀點,強調要不斷從實際運作和政策試點當中總結經驗、發現規律,並與成熟的貨幣市場規模進行比較,才能找到更加符合人民幣的國際化道路。正如她在2019年出版的《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推動離岸市場機制構建》所言,「對於人民幣這樣一種『摸着石頭過河』地進行國際化的貨幣,現階段推出的各項政策和國際化措施帶有不少試驗性質。」

巴晴曾先後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等金融機構,並長期專注於國家金融市場的政策研究,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第一線」的觀察者、參與者。(龔嘉盛攝)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82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9月13日)《獨家與金融學者巴晴對話: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五個疑問》。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