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將設全港首個生蠔孵化場 最快七月試業 料年產200萬隻蠔苗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近年流浮山及后海灣周邊水域受到由氣候變化引起的溫度和鹽度季節性變化、海岸改造、環境污染及新型病原體嚴重打擊,生蠔在夏季及冬季大規模地死亡,死亡率高達八成。為提高本港生蠔產業可持續發展性,有大學聯同本地生蠔業設立全港首個生蠔孵化場,最快今年七月起試業,生產三種本地生蠔品種的蠔苗,預計每年可生產約一萬串蠔苗,明年夏季將全面生產,並會將技術供生蠔養殖者採用。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海洋科學家,聯同本地生蠔業界,成立香港蠔孵化場及創新科技研究所,旨在與生蠔養殖者和業內人士開發創新孵化技術,以提供優質蠔苗及提高沿海水產養殖的可持續性,恢復華南和本港的生態資源。

港大校內將設生蠔孵化場

該項目獲得漁護署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的528萬元資助,以及李錦記有限公司捐出300萬元作研究資金。港大將在校內設立生蠔孵化場,設有藻類養殖區、幼蟲養殖區,以及研究蠔肉品質和食品安全指數的化學實驗室區域。蠔苗長成後,將移至位於鶴咀海岸保護區的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進行數週監測,直至蠔苗生長穩定後,才供應給養殖者。

港⼤⽣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華俊博⼠表⽰,⾹港蠔孵化場及創新科技研究所不僅是為了⽣產蠔苗⽽設,也是⼀個研究、教育和知識交流的平台。(港大提供)

生產三種本地蠔苗 技術2024年供生蠔養殖者採用

孵化場將生產三種本地生蠔品種的蠔苗,包括香港牡蠣、近江牡蠣及葡萄牙牡蠣,預計每年可生產約一萬串蠔苗,每串約附有200隻蠔苗,最快今年夏季試業,明年夏季全面生產,而技術有望在2024年供生蠔養殖者採用。

港蠔孵化場及創新科技研究所發起人、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華俊博士希望,這個生蠔孵化場能促進跨學科研究,使零碳排放的生蠔養殖業更現代化,亦會運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工具,培育出高品質的的蠔苗。

⾹港⽣蠔孵化場的設備。(港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