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堅惠逝世十周年 5點道出為何Winifred影響力和啟發性仍是最強

撰文:利明治
出版:更新:

【黎堅惠/ Winifred Lai】不經不覺黎堅惠(Winifred) 逝世已十年,仍然獲得大家深深懷念。香港有那麼多時裝人、KOL、influencer,但為何惟獨只得Winifred有如此的地位?為什麼她的精神能夠長存?失去了Winifred,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希臘神話裡的繆思(Muse)是專職文藝,負責管理天上人間所有美好的事物給予人們鼓勵和靈感的女神。如果香港曾經出現過一位繆思,那大概是已故「時裝教母」黎堅惠Winifred Lai。今天(3月11日)是Winifred離開我們十年的日子,她對本地時尚的影響力仍然歷久不衰,從以下五個重點,就清楚知道為何香港眾多時裝人、KOL、influencer,始終沒一個能及得上Winifred的高度。

黎堅惠故居的書牆,從她博學的表現你可以知道,那不是用來裝飾之用。(Winifred Lai個人網站)

1-Intellectual

首先,她有真才實學。

什麼時候開始接觸黎堅惠的文字?最初應該是從早年的Wyman專欄讀到吧,到真正讀到Winifred的時裝文章時,才知道前者雖然都好睇,但後者就是多了一份知識份子的氣息。

在她的文字裡,除了大部份時裝專家都有的基礎知識外,更充滿了文史哲的深闊高度,尤其是對流行文化的異常豐富的見識,使讀者能從一件衣服看到一個世界。

當談某季Marc Jacobs的LV,她便將靈感——Susan Sontag的"camp"概念——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令人猶如上了一堂後現代美學課,卻又完全貼地。這只因她在大學讀書時就細讀過《Notes on Camp》,並非像一般編輯跟住新聞稿改寫出來——有如學者般用腦,卻沒有老學究的悶氣。

對於青少年時代困在以無知為榮的同學之中的我而言,讀黎堅惠的文字,讓我知道世界很大,有時裝,時裝背後有文學、電影、音樂等等,使我學懂細味生活、思考問題,從而改寫人生。

很多人比黎堅惠名氣更大,但那些名人不一定比Winifred有Charisma。(Winifred Lai個人網站)
+2

2-Charisma

有內涵有實力是好,但不足以令Winifred成為「明星級」時裝寫作人,還有的是卡里斯瑪——外型氣質上的優勢。

後世代最記得黎堅惠的,除了文字,還有她1999年就開始每日自拍的wardrobe diary,是本地 #ootd 的鼻祖。這其實是種非常當代的自戀精神(比00後更00後),她在主編的青春時裝雜誌《Amoeba》及後來的個人著作,影像和文字上都毫不保留地表達自我,讓個人在集體創作中突出。這在本地媒體(尤其是傳統的)都不是高層樂見的事,而更難討好的是受眾——憑什麼我要看你expose yourself ?

我猜想︰說到底令事情順理成章的,還是她的個人魅力吧。(這裡說的是Charisma,不是說她有幾靚,就算是,這裡說的「靚」亦不會是1號眼2號鼻那種靚。)

Winifred 有171cm高,可以駕馭歐美時裝,行出來有台型有性格,簡言之就是photogenic。如果她沒有(可能是後天修煉的)獨特的氣質吸引力,她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不成立,或者至少不會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功。

不相信?可試想換作另一些時裝人或傳媒人就明白,他/她們也穿上最新時裝自拍呀,甚至品味也不壞,但氣質不對就是不對。煩請再打開她的《時裝時刻》,如此晒冷式的品味大鋪陳,假如換上是另一個uncool一點、不夠presentable 的人做,整件事都可能錯得很,只讓人覺得是可笑的自戀狂,而不是一個充滿自信判斷力的influencer。

《amoeba》雜誌︰一本雜誌很多時是主編個人性格的投射,黎堅惠性格上必然有很多好玩之處,編出來的雜誌才會有活力。封面有趣味、在response認真地回答讀者、在Channel W寫文化、請Peter Wong寫閱讀、請邁克寫性、自己在「最後一激」寫購物,都是黎的whimsical性情之吸引力表現。(Winifred Lai個人網站)

3-Whimsical

除了相當可觀的presentation 、學識外,不能忽視的還有她Whimsical的性格。Winifred寫文章,其實像在說話,她並非很咬文嚼字的那種作者(但不表示沒思量過),你很容易就感受到似是她坐在你面前跟你交談一樣,而且是一位懂得很多、不扮高深而且幽默,會跟你談天文地理歷史美容時裝戲劇愛情……但總有奇思秒想的姐姐。

她寫明星的言行舉止風度bitchy得來有分寸︰「Anne Hathaway演技無論多出色,衣著多亮麗,但她一開口以真身說話致謝詞,就露出底子,不過她還有真誠,吸血女Kristen Stewart則甚麼都沒有」不似如其他人都只說門面話,或另一極端的盲目謾罵。她在《Amoeba》要莫文尉倒豎沖拍時裝照、在「Channel W」寫過「難得的不是情人節,難得的是有情人」……該尖刻時尖刻,但又喜意盎然,使人讀來有快感——而快感是如今很多本地所謂文學作家遺忘的重要元素!

這是一張拍《天空之鏡》時順道拍的照片,Winifred 後來用在其Facebook個人照,盡展她Spontaneous的形象。(Winifred Lai個人網站)

4-Spontaneous

另一點令她與一眾influencers 有所分別的,是自然(Spontaneous)。基本上做時裝人完全不pretentious就假的,但問題是如何拿捏分寸?如何present、expose得來不討人厭?既是存活在充滿浮華、扮晒嘢的時裝界,在浮誇高調和低調克制間踩鋼線,實在是高難度挑戰。Winifred在這方面算是很厲害。且看她的照片,總有一種「慢半拍」的感覺——我的意思是她的照片總不會是執到最靚最完美一刻,不太有如今KOL那種「戰鬥格」、「殺傷力」,就像是遲了0.05秒按快門拍下,不會很well staged很造作。她表現出的公眾形象,卻是更「不自覺」的時刻——與她的文字是一脈相承的。

《個人裝備1︰少年口味》寫的是黎堅惠少年時代經歷的香港文化和成長點滴。(Winifred Lai個人網站)

5- Inspiring

明顯地,她繼承了亦舒式的小資產階級智慧,不但懂得欣賞物質(穿摩登時裝、坐頭等飛機)和精神生活(讀《紅樓夢》、張愛玲、Proust、欣賞舊荷里活的老電影)的美好,同時她亦富有對另類選擇的實驗精神。

在她寫「自我再造」三部曲的最終回《天空之鏡》裡,她經過文化、時裝找尋生命真義以後,終於來到新紀元的另類靈修範疇。坦白說,忠實如我都未必能夠完全投入她修煉的那個三維之外的宇宙,但她以行動告訴大家她相信凡事有另一種方式處理,且有勇氣選擇不一樣的方式。捧起過《天空之鏡》(尤其是第4部分)讀,你很難不受她觸動,她將人生心底最深處的創傷和最私密的一面分享,赤裸得難以致信,但卻沒有傷害到別人(對比何式凝寫周耀輝!)

忘了是哪篇《Amoeba》的文章裡說的,大意是傳媒工作如此underpaid為什麼還要堅持,Winifred說是因為感動到人換來無法取代的滿足感。不是有句廣告口號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嗎?事實上,本地時裝美藝、時裝傳媒界有不少人都是因為Winifred的啟發而入行,希望為其他人帶來真善美。最近某雜誌訪問W的90後粉絲,即使從未見過她都深受她的影響,從時裝出發,但看到的卻是一整個天地——這就是最佳佐證,她為無權無勢的青少年、同志、女性讀者有很強的empowering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