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旺角波鞋街就好比東京秋葉原」

撰文:張榮熹
出版:更新:

「炒賣波鞋,是很沒趣的事情。」
可能有人質疑藤原浩沒說過這句話,其實這是日本潮流教父於2019年訪港活動時,跟《一物》訪問中大談他對炒賣波鞋的見解。
雖然事隔兩年,但藤原浩在訪問中的每句說話,現在重溫也是字字珠璣。

為推廣Air Max Day的創作精神,Nike今年延續上年起動的全球性Nike: ON AIR企劃,於全球超過12個城市舉辦一連串與設計、創意及學習相關的工作坊及講座活動。(Nike)

近代時裝世界講求跨界別、大融合,從前壁壘分明的東西,現在都可以一下子聯合互動起來,打造出前所未見的設計,衝擊世人的想像力界限。而這種多元化的創作方式,日本潮流單位可謂居功至偉,當中尤以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馬首是瞻,沒有他當年的Nike HTM和近年的fragment design × LOUIS VUITTON,今年時裝界就不會有FENDI × Porter以及Valentino × Undercover。

而作為2019年Nike Air Max Day香港區的壓軸慶祝活動,品牌方面邀請了這位原宿教父登臨旺角波鞋街,舉辦分享講座,並與一眾媒體進行單獨訪談,接受《一物》的訪問期間,大談世界球鞋發展之餘,亦分享了自己對香港時裝、川久保玲以至Goro's的觀感看法,隨後更直斥時下炒鞋文化的不是,教父級人馬,果然敢言。

活動期間藤原浩更特意遊覽旺角波鞋街,萬人空巷。(Nike)
旺角波鞋街就好比東京秋葉原
藤原浩

「旺角波鞋街就好比東京秋葉原」

問到藤原浩對旺角波鞋街有何觀感,他覺得這裡好比「東京的秋葉原」,自命清高的本地潮流人,一聽到或許有點不是味兒,但其實教父的分析可謂十分獨到客觀:「香港波鞋街十分特別,波鞋店在這裏櫛比鱗次,密集程度世界第一不在講,更重要是同一款球鞋,在同一條街內,竟然會有數十間鞋店在出售,非常有趣。」

他再補充指:「這種經營情況,我認為與東京的秋葉原十分相似,數以十計商店在出售同的一件相同的電器,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多此一舉,但這正正是一種特色」

而根據藤原的看法,香港當前的球鞋文化遠比日本還要熾熱:「如我所見,普遍香港人都會以球鞋作為日常生活用鞋,但在日本會相對多元化一點,消費者對球鞋的依賴性也相對較細。」雖然這番說話,可以解讀成港人的穿衣品牌變化相對單一,但從另一角度看,即是香港人當真是很擁戴球鞋文化,都算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裏原宿的一帶潮店臨立。(Sole Collector)

裏原宿文化 還是要歸功於川久保玲與山本耀司

雖然與藤原浩專訪是一難得的機會,但教父本人其實一直經常穿梭香港等地,今次應Nike之邀來港之前的一、兩個星期,才專誠來港出席Moncler Genius的訪談活動,足見其與香港區的緊密互動。既然如此,想來他對香港的流行文化,應該有着深切的認識和體會,那麼香港的潮流工業,究竟有何不足之處和值得改善的地方呢?

「香港不足的地方,和世界許多大城市一樣……」藤原浩稍作停頓:「就是太過繁榮,過於資訊和資源泛濫了」因為在現今全球一體化世代下,香港人很容易獲得了外國的產品和新消息,這樣在生活層面上當然是好,但卻使到城市與城市之間太過相類,大家使用的手機、流行的衣服、追看的電影電視節目也一模一樣,長遠便會使到該城市的人,失去了個人獨特的文化氣質。

藤原浩指這並非香港本身的問題,「世界上所有大城市亦面臨這一境況。而如果你當真要我回答香港的時裝工業和文化,有何不足之處,我會認為是香港從前的時裝根基可對薄弱,以至新生代的業界份子每每因為『先天不足』,而起步較難」。之後藤原浩以自己的經驗為例,雖然以他為代表的裏原宿文化現在風行全世界,但如果沒有前人開創出一片新天地,建立好完備的土壤,他自問原宿一眾品牌在當初1990年代,也未必當真會揚名立萬起來。那麼這裡所指的「前人」是誰?他直言是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早在裏原宿品牌還是棲身原宿一角的歲月裏,COMME des GARÇONS與Yohji Yamamoto已憑藉獨特的前衞美學,震撼巴黎時裝周,這不但提高日本時裝的聲譽,也開拓出日本與歐美時裝世界的橋樑,西方的時裝媒體、買手及設計師,也是從80年代開始,才有意識地關注日牌的一舉一動。」

西方時裝界當年對日本時裝文化的另眼相看,回顧藤原浩初期的潮流生涯,的確為他迎來很多便利,早在他的少年時代裏能夠遠赴倫敦,結織Vivienne Westwood與Malcolm McLaren;隨後亦深受Shawn Stussy欣賞,邀請他加入International Stüssy Tribe,從而建立出強大的人際網絡(詳細內容按此);就連藤原浩第一次接觸Nike方面的人員,所接觸者亦經已是Mark Parker。

所以或許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才當真是裏原宿文化的先驅者,以後不要再說CDG與Yohji與URA-HARAJUKU無關了。

International Stussy Tribe的成員,居中者正是藤原浩。(網上圖片)
問藤原浩未來的潮流發展將會是如何,他就認為未必將會再是由時裝去主導,反而科技和醫療等範疇才是未來主調。(攝影:鄭子峰)

藤原浩:我以日本的職人工藝而自豪

除了先天優勢外,日本職人的細心與用心,藤原浩亦認為是日本潮流文化賴以成功之所在:「近年好些傳統高級時裝品牌,都特意邀請日本品牌合作,推出Collaboration,於我的角度認為,這樣新形式的合作,並非日本設計師改變了製作模式和營運原則,只是愈來愈多西方設計師懂得欣賞我國的職人精神而已,我們自己本身從來都未有改變……」

藤原浩對Goro's的熱愛,眾所周知。(網上圖片)

問藤原甚麼是日系職人精神之珍貴所在,他以日本岡山牛仔褲和頸上的Goro's銀器作為例子:「我國Craftsmanship出色的地方,除了是用料和造工皆認真之餘,更每每懂得掌握恰如其分的『微調』,對於傳統產物,很少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只會在最精要的關件部份,稍稍作改動正是了!這種思維對應在岡山牛仔褲和Goro's銀器上更是如此,它們的本源都是來自美國西部和印第安部族,但經過我國職人們的改造後,卻不時比原來的版本更為出色。」而藤原浩也強調,這種「畫龍點睛」的精神,正是他當初最想注入到Nike HTM系列的元素:每對設計的改動並不大,卻總是煥然一新。

HTM是三人的心血結晶。(網上圖片)

波鞋雜談:炒波鞋是一個很「無型」的事

提起藤原浩的豐功偉績,建構球鞋文化這一貢獻注定不可不提,他與Nike首席設計師Tinker Hatfield和CEO Mark Parker組成的HTM系列,其傳奇地位,足以媲美Air Jordan和Air Max系列,但問到這些年來芸芸HTM創作之中,哪一個項目是他最為喜歡,他不想從中去比較高低:「因為對我而言,HTM的重要性並非其成品或銷量本身,而是我與Tinker和Mark之間的奮鬥和情義,每次設計之時,我們仨都會各司其職,先由Tinker設計鞋款大體上的理型;再由Mark領導實際的製作工序,而我則負責監修成品,為它提案出或多或少的相應改造。」又在座談會期間,被司儀問到當下最想以哪對Nike鞋款,提案出最新的合作項目,藤原浩回答是ACG系列,叫人有些意想不到。

《一物》編輯部又問到藤原浩對時下的熱熾的「炒鞋」文化有何看法,他不以為然地直斥這一風氣不值得鼓吹:「說實話,炒鞋在我眼中,當真是一件『幾唔過癮』的事,不但使球鞋文化失真,亦間接助長了假鞋市場日益壯大。」「所以對於好些超限量的鞋款,縱然我知道它將會有極大的升值潛力,亦了解到憑藉我與Nike間的堅固關係,只要我一開聲可以立即擁有這些鞋款,但老實說,我從來都不會要求人家送贈我任何球鞋的……」簡簡單單一段說話,已將一位潮流教父應有之風骨和態度表露無遺。

可望而不可得的球鞋。(攝影:鄭子峰)

神秘的Air Jordan III

最後採訪當日,藤原浩腳踏一對印有fragment design閃電Logo的Air Jordan III,配色外觀,都是前所未見,立即惹來各方揣測到,熱烈談論是否將會是下一對與Nike合作的聯乘大作,對於此,藤原氏得出的答案卻叫人失望:「以AJ III作為合作主題,當初Nike和我著實都有這個打算,所以早前我就嘗試將fragment design × Air Jordan I的藍 × 白 × 黑配色,移植到AJ III之上,然而無論我怎樣『微調』當中細節,效果都難以令我滿意,並非AJ III本身有所缺憾,而正正相反是它太過完美之故,Tinker Hatfield當年已將它打造得無與倫比,現在經已再沒有容我把它提升的空間了,既然如此,我們強行生產它也是沒有意思,因此它最後只生產了唯一一對Sample版本。」而那對唯一,當日正是穿踏在藤原浩的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