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地悲歌】神曲《Despacito》無法道出的波多黎各 

撰文:甄梓鈴
出版:更新:

說起波多黎各,多少人心中冒出的第一個反應是「哪兒?」這片位於加勒比海的美國屬地近期誕生了一首神曲《Despacito》,推出半年,YouTube點擊率已衝破30億次。
聽着這歌或許對此地充滿憧憬,外面的人想進來,裏面的人卻想出去,當地人與學者向《香港01》記者細訴《Despacito》以外的波多黎各。

《Despacito》一曲爆紅,MV在首府聖胡安附近的拉佩拉(La Perla)取景拍攝,這裏原本是貧困社區,治安堪憂。(Getty Images)

「護士、醫生、教師、消防員都搬走了,某天突然來了數名新警察巡邏,他們看起來很生面口,原本駐守這區的警員都一一離鄉。」波多黎各西部城鎮拉雷斯(Lares)的雜貨店店主Elvin Cuevas說道。拉雷斯曾是繁榮的旅遊區,到處是西班牙式建築,充滿濃濃的異國風情,市內人口密集,許多居民在這裏開店,靠着經營小生意過活。但好景不常,自2000年起波多黎各人口流失近40萬,其中失去最多人口的地區就是拉雷斯,有四分一居民選擇離開,舉家搬到美國,現時島上人口僅340萬。

拉丁美女、無際海岸、繽紛塗鴉,都是《Despacito》MV呈現的風光,但這份熱情歡快不代表波多黎各的全部。如今走在拉雷斯街上,人影寥寥,住宅和商店外牆貼滿招租廣告,街坊小店紛紛結業。市內有一家著名雪糕店仍繼續營業,聽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也曾光顧,現在卻成了冷清的商店街的唯一風景。這裏的人搬走了,恐怕不會再回來。

延伸閱讀:【屬地悲歌】當家園只是美國的軍事要塞 關島人有多無奈?

波多黎各跟美國佛羅里達州一海之隔

波多黎各人口外移,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在家園滿臉感嘆。真正迫使人口外流的主因,是黯淡的經濟前景,當地就業環境長期沒起色,人們看不見未來。

上世紀80、90年代,波多黎各經濟增長相當穩定,2006年當地企業稅優惠政策結束,導致大批企業撤離,經濟從此陷入衰退。往後數年,該地不僅出現嚴重的房地產崩盤,最大貿易夥伴美國亦爆發金融危機,重挫了自治邦。波多黎各政府為了平衡預算,大舉借債來維持運作,變相令財政缺口愈開愈大。目前波多黎各總負債高達1,230億美元,當中有740億美元為債券債務,其餘490億美元為拖欠的養老金,創下美國市政債最高紀錄,遠遠超過2013年底特律欠債180億美元的破產申請。

01百科:美國領土分類

美國領土分類繁多,主要分為四類:合併建制領土、合併非建制領土、非合併建制領土及非合併非建制領土。其中,像波多黎各般有人居住的美國海外領地,還有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美屬維京群島和美屬薩摩亞,前四個地方屬於非合併建制領土,只有部分美國憲法適用;唯獨美屬薩摩亞是非合併非建制領土,與20世紀後美國在太平洋佔據的軍事用途無人島並列,屬無政府類別。

《Despacito》一曲帶旺波多黎各旅遊業,圖為MV取景地拉佩拉。(Getty Images)

  經濟崩壞 赴美尋找生天

債台高築,波多黎各根本無力償還,美國地方政府一般可以根據《破產法》第九章申請破產保護,但該地比底特律情況更壞的是,它不屬於美國州份,不在市政破產保護之列。直至去年,美國國會才通過救助法案 《波多黎各監督、管理和經濟穩定法》(PROMESA),令波多黎各政府到今年5月3日才可引用法案的第三章,申請破產保護以重整債務。

波多黎各大學社會學教授Emilio Pantojas Garcia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小島經濟衰退已持續數十年,除醫療福利、基建發展受影響之外,教育領域亦不能倖免,部分學校因缺乏經費被迫關閉。當地四成五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失業率高踞不下,達11.5%,遠高於美國整體的4.3%。近年島上大量居民外遷,他們嚮往之地正是美國。根據2014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移居美國的波多黎各人約四成是尋找工作機會。

波多黎各經濟不景,店舖生意慘淡。(Getty Images)

擁有美國公民身份的波多黎各人,因持美國護照毋須領取旅遊或工作簽證,可自由進出並居住在美國五十州,佛羅里達及紐約均是首選之地。該國名義上與美國親如一家,但波多黎各人卻因為膚色、語言和文化不同,游蕩於美國主流社會邊緣,難掩二等公民身份,Jeismarie Vargas便是其中一人。

23歲的Jeismarie在三年前離鄉別井,隻身來到美國,在康涅狄格州最大城市布里奇波特(Bridgeport)的麵包店打工,領取最低工資時薪9.15美元,這份薪水比波多黎各高得多。

不惜與丈夫分隔兩地也要來美國,她說:「只想過更好的生活。」與許多同鄉一樣,踏進美國這個花花世界,她面對的最大考驗不是維繫異地婚姻,而是融入問題。波多黎各人母語多數是西班牙語,會說英文的人只佔少數。在美國,每每可見他們因語言不通被排斥。

Tatiana Tenreyro出生在波多黎各,遷美生活後曾遭歧視。(受訪者提供)

  遷美歷盡歧視 恍如二等公民?

住在紐約的「90後」女生Tatiana Tenreyro也有類似經歷,她出生於波多黎各,從小學習英語,自言英語水平不錯,儘管如此,她仍然深深感受到社會歧視。Tatiana向筆者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18歲那年我來到馬里蘭州巴爾的摩(Baltimore)讀書,即使我會說英語,卻因為沒有美式口音,高中參與莎士比亞話劇表演,我的對白明顯比其他同學少;某次測驗又因緊張失準,拿不到好成績,老師當時安慰我說『你是拉美人,所以對考試沒信心』,就是不把我當作美國人看待。」

Tatiana畢業後到紐約工作,她形容紐約是多元文化之地,受過教育的紐約人思想開放,包容性很強,相較其他城市更接納不同種族和背景的人。但她有感美國人始終把她當作外來者,和非裔美國人一樣遇到種族歧視問題,陷入身份尷尬的境地。她稱:「我一直以為只要在美國待的時間夠長,就可證明自己的美國公民身份,但美國人不覺得波多黎各是美國一部分。我曾在英國生活過,反而較多英國人知道它屬美國海外領地,稱呼我美國人。」

在現行體制下,波多黎各可以普選總督,卻無法參與聯邦事務,美國國會有絕對權力否決波多黎各議會所通過的各項法律,令他們感覺像二等公民。(Getty Images)

「我們感覺好像二等公民」,聊着聊着,Tatiana突然輕嘆一口氣說。她不是唯一有這種想法的人,波多黎各總督羅塞洛(Ricardo Rosselló)也曾說過:「我們已經當了500年的殖民地,並已成為美國公民100年,但這是一種二等公民地位。」回顧歷史,1493年哥倫布在第二次航海時登陸波多黎各,並將之納為西班牙版圖。 波多黎各原是西班牙殖民地,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西班牙戰敗後,兩國在法國巴黎簽訂《巴黎和約》,西班牙以2,000萬美元將菲律賓群島賣給美國,同時割讓關島及波多黎各等殖民地。1917年美國為了在波多黎各徵兵參加一戰,國會宣布授予全體波多黎各人美國國籍,直至1952年波多黎各制定憲法,正式確立作為美國境外領土的自治邦地位。

有別於美國諸州,波多黎各人擁有美國公民身份,卻沒有總統選舉權,他們不用繳納美國聯邦所得稅;但相比各州,其聯邦撥款較少。誠如羅塞洛所言,波多黎各目前的政治地位無異於美國的殖民地,當地人淪為二等公民,無法享受和美國公民同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不過,Garcia教授不認同二等公民說法,他認為波多黎各享有高度自治權,移居美國本土即可擁有總統投票權。

波多黎各人雖擁有美國公民身份,但不少人遷美後受盡歧視,被當成「二等公民」。(Getty Images)

  「不要叫我做移民」

特朗普要築牆擋住拉美非法移民,卻擋不住《Despacito》這首西班牙語歌打入美國。歌曲由波多黎各歌手Luis Fonsi和Daddy Yankee合唱,是第一首稱霸美國排行榜的西班牙語歌曲,連Justin Bieber也搶着翻唱混音版。一首歌在美國打破語言與文化隔膜,Tatiana也感到驕傲,「《Despacito》是西班牙語歌曲,但旋律好聽,不懂意思也能跟隨音樂跳舞。這是一個好開始,讓更多美國人認識波多黎各。」《Despacito》爆紅,同時帶旺旅遊業。旅遊網站Hotels.com統計,波多黎各的旅遊搜尋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5%。Garcia教授表示,MV在首府聖胡安附近的拉佩拉(La Perla)取景拍攝,這裏原本是貧困社區,毒品交易等社會問題不時出現,治安堪憂,「現在大批旅客慕名而來,拉佩拉人流大增,但只是短暫性,長遠問題仍在。我們應該把目光放遠,在旅遊業和娛樂範疇以外,尋找其他經濟發展的可能性。」

有人說「離開是為了回來」,波多黎各人恰恰相反,一旦離開絕不回頭。Tatiana說波多黎各面積很小,一般駕車從南往北只需三小時,儘管風景如畫,但生活質素每況愈下,缺乏工作機會,「朋友們都離鄉了,外闖另覓出路,所以就算我們有多討厭特朗普,到美國生活總比留在家鄉好。」多少人能像波多黎各裔歌手Ricky Martin、大法官Sonia Sotomayor,成功在美國闖出一片天?

雖然移居美國歷盡歧視,但為的是尋回身份認同感,夢想成為記者的Tatiana希望他朝可透過文字為家鄉發聲。筆者也想起Tatiana分享的一句話:「不要叫我做移民,我只是從波多黎各搬到美國本土的美國人。」

美版「一國兩制」,獨立還是做第五十一州? 

「一國兩制」是中央跟地方關係的一種模式,除了中國跟香港之外,美國跟波多黎各也是世界上另一個例子。波多黎各可以獨立組隊參加奧運會,但它本在政治上是美國的自治邦,政府擁有高度自治權,總督由普選產生。有人喊獨立,也有人欲與美國更親密,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份。然而人民的分歧未解,即使舉行過多次公投,結果也是原地踏步,繼續活於「一國兩制」的緊箍咒裏。

美國與西班牙在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最終波多黎各由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變成美國海外領地,當地歸美派一直推動建州運動。1998年波多黎各就前途問題發動公投,惟投票結果否決建州方案;2012年再舉行公投,46%贊成維持現狀,其餘反對維持現狀的人大多數贊成建州,極少數贊成獨立。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表示,若波多黎各在前途選項上取得絕對多數(clear majority),便會順從當地人民意願。但波多黎各社會至今仍未達成一致聲音。今年6月,波多黎各舉行第五次全民公投,在支持維持現狀的反對黨杯葛下,投票率低迷,近220萬選民中只有23%投票。公投結果顯示,97.2%選民贊成波多黎各納為美國州份,1.5%選民支持獨立,1.3%選民贊成維持現狀。這次公投同樣不具約束力,最後決定權掌握在美國國會手上,惟投票率低,相信也是不了了之。

那為何有波多黎各人寧願放棄自治,「被兼併」成美國一州?不外乎錢作怪。支持者認為,若美國國會批准波多黎各成為第51州,有望解決當地巨額債務。波多黎各總督羅塞洛領導的新進步黨主張波多黎各成為美國州份,視此為振興經濟策略。同樣重要的是,若波多黎各成為合併建制領土,人民能夠獲得更多公民權利,可望擺脫二等公民地位。

(節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請留意刊載於8月21日出版第7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