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他鄉的雞蛋仔】港版waffle揚威海外 去到沙特阿拉伯都食到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近年,旅遊在外的香港人可能也發現在日本以至歐美一些國家也有售賣熟悉的街頭小食 -- 雞蛋仔,甚至連一些冷門國家如沙地阿拉伯和科威特都能夠找到。
《香港01》和專研香港研究的樹仁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張少強,了解這股雞蛋仔風潮。
此為《尋找他鄉的雞蛋仔》專題報道之二

+8

要數賣雪糕雞蛋仔的「始祖」,大概不是獲邀在今年美國超級碗決賽擺檔的美籍華人Albert Yee。波蘭人Oleg Sabsay早在2014年便創辦了Bubble Waffle,並透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在烏克蘭、奧地利、拉脫維亞、哈薩克和俄羅斯等多國開設分店,其店舖所售賣的雪糕雞蛋仔更成為社交媒體的寵兒,不少顧客更慕名前去光顧兼「打卡」。

對於雞蛋仔全球化的現象,張少強認為自有其原因:「首先這種食品本身雖然口味和外型獨特,但卻和世界各地流行的Waffle(窩夫)很相似,較容易為外國人接受。而且,有別於叉燒等源自廣東的食物,雞蛋仔是香港獨有的食品,其流行對香港人而言,更具有象徵意義。」不少海外媒體報導雞蛋仔這種食品時,大多提到是源自香港的街頭小食。

相關文章:【01專訪】華人老闆一「底」成名 憑雞蛋仔殺入超級碗熱爆全美

Oleg Sabsay 早於2014年便開設Bubble Waffle,現時在歐洲以至中亞多國都有分店。(Facebook 圖片)

張少強指,雞蛋仔能夠衝出國際和文化全球化有關。所謂文化全球化,是指某地的文化現象和產物向外傳播和流通,最終成為為人熟悉的現象。不過,他坦言不太清楚雞蛋仔成為全球風潮的背景原因,但指出文化全球化的成功不外乎兩種情況;他解釋:「一是透過一個推廣的媒介,舉例韓國的炸雞和啤酒,就是憑着一套全球熱播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大力宣傳和推廣,令世人知悉韓國人這方面的飲食文化,成為了代表韓國的飲食象徵。」另一個情況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其他國家接觸了一個文化後廣為接受並予以推廣及進行在地化。

張博士強調是從文化層面探討,解釋雞蛋仔作為香港人鍾愛的街頭小食,是日常飲食的傳統。文化是從不同的群體內以習慣、風俗、禮法和規約等各種方式存在,經過世代薪火相傳而成為一地之傳統,可分為物質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

相關文章:讓街頭巷尾蛋香彌漫的國民小食 盤點全球雞蛋仔「近親」

張少強博士指,過往在外國見到有售香港食品都會感到親切感。(受訪者提供)

助建構香港人身份 同時反映了無奈

除了文化全球化外,雞蛋仔流行於全球原來也和香港人的身份建構有關。張博士解釋:「香港人身份建構的想法始於上世紀80年代,因應中英談判而有了香港前途問題的思考。香港人面對97大限,便開始回顧殖民時代發展具有代表性的物品,作為自我身份的追求,也作為文化保育的一部份。正如劇集《天與地》和電影《十年》裡的《冬蟬》所描述的故事相似。」

在身份建構的過程中,一般人輕易想到一些地道食品如蛋撻、魚蛋、雞蛋仔能夠成為了象徵香港精神的一部份。而當中的小販擺賣絕對是個重要元素,因為它代表一個時期香港的傳統飲食文化。加上近年旅發局等政府資助機構也認可雞蛋仔作為香港傳統飲食的一部份,無形中加強了它作為建構香港人身份的象徵。

最後,張博士提到今次雞蛋仔衝出國際具有雙重作用,但在他而言卻有點吊詭。他指出:「一方面它令香港人在外地有更多的親切感,可以吃到香港特有的食物,而且對香港食品於國際流行感到驕傲;但另一方面,這種自豪感好像無法超越食物層面,多少令人感到沮喪。」他補充說,這也多少反映了這一代香港人的無力感以及對現實的無奈。

上文節錄自第10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19日)《尋找他鄉的雞蛋仔》。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1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