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臭氧層化學物CFC離奇增加 科學家推測「疑兇」來自亞洲

撰文:成依華
出版:更新:

有研究發現,嚴重破壞臭氧層、已遭禁用的化學物質CFC-11,排放量本來一直下降,但近年卻出現回升現象,科學家擔心將拖慢臭氧層破洞後的復原步伐,懷疑源頭是來自東亞地區。

這項研究刊出於周四(17日)發表的《自然》(Nature)期刊,研究發現,自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禁止CFC-11以來,相關排放量一直下降,可是近年卻出現異常情況,2014年至2016年的排放量,相較2002年至2012年的平均排放量,增加25%,2013年的排放量約為1.43萬公噸,研究人員形容情況像倒退回到20年前,感到相當驚訝。

CFC-11的常見用途包括家用雪櫃的冷卻劑、噴霧的推進劑等,研究人員在嘗試尋找原因時,就曾推測是否突然有大量舊有樓宇拆卸導致上升,又或是否與天氣有關,但都沒有找到關聯,最後研究員認為,最大機會是有人違規使用CFC-11,引致排放量上升。

科學家一直警告若繼續排放空氣污染物,會破壞臭氧層。(路透社)

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研究員蒙茨卡(Stephen Montzka)表示,從讀數看來,排放量可能是源自亞洲東部,包括中國、蒙古、朝鮮半島等地區,但現時無法確定位置。

蒙茨卡又表示,若果上升的排放量在短期內回落,相信對臭氧層的復原進度影響不大,但若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則可以把臭氧層的復原進度拖慢10年,他又擔心排放量會繼續上升,做成更大破壞。

蒙茨卡又稱,CFC-11遭禁用後,多年來業界已轉用其他化學物質,不知道違規者的動機如何。另有專家表示,可能是代替CFC-11的化學物質價格較高,導致有人冒險違規。

臭氧層是由臭氧形成的保護層,位處地球上空15至35公里的平流層內,可保護人類免受紫外線傷害,但在70至80年代,專家開始發現臭氧層轉薄甚至破洞,1987年發現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消失一半,形成巨大洞口,面積相等於美國總面積的2倍,及後各國積極嘗試補救,包括限制化學物質CFC-11的使用,至近年發現南極臭氧層開始復原。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