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世代】成長於金融海嘯與貧富懸殊下 高學歷卻感不安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歐美的千禧世代普遍對前景較為悲觀,其中牽涉到一段歷史。較為年長的千禧世代於2000年代中期投身勞動市場,不少人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失業。網絡興起,整體教育水平提升,令千禧世代更具世界觀。可惜,他們身處在貧富差距過大與整體經濟衰退的大時代,可支配的財富不及上一代,工作也較不穩定,導致他們不得不將就業、結婚、產子,甚至買樓置業的時間往後推延。

「佔領華爾街」運動餘波未了,美國仍偶有同類示威。(VCG)

由於收入減少,上一代重視的汽車、房屋都較不重要,千禧世代將目光轉移至產品的品質和性價比。另外,他們又打破上一代「必須擁有」的觀念,更重視使用權,衍生出共享經濟,影響的範圍也愈來愈廣泛。

著有《Kids These Days》的美國作家Malcolm Harris解釋,為何生於1980年至2000年是很悲慘的事。他指出,對一個要為基本生活保障而掙扎的世代,不信任別人是自然不過的事。他又認為,千禧世代偏好本土、有機和手工藝產品亦符合邏輯:「他們想要成為生產和消費圈子的一部分,而並非以推動那1%的人(富者)致富為中心。」

(香港01)

千禧世代對細小、獨立品牌的偏好也延伸至媒體消費,科技和社交媒體令他們吸收資訊的渠道變得多元化且碎片化。根據全球的資訊和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的數據,美國千禧世代平均每星期收看19小時的廣播和有線電視,較成年人平均收看34小時為低,千禧世代也很少收聽電台,但三成七人每周至少收聽podcast一次。

港人居住空間愈來愈細,少於215平方呎的納米單位落成量按年急增。(吳鍾坤攝)

未來市場機遇在亞洲

很多新公司選擇透過社交媒體接觸千禧世代,這進一步造成碎片化。美容行業便是其中一個主要例子,根據商業顧問機構麥肯錫(McKinsey)的調查,在2008年至2016年間,細小品牌的利潤增長了16%。千禧世代也傾向試驗一些前衛品牌如Urban Decay,著名的化妝師在社交媒體也得到廣泛關注,在Instragram等社交媒體的幫助下,美容業發展成價值2,500億美元的全球行業。

全球目前有20億人口為千禧世代,它將帶來的不僅是一個世代的轉變,而且還是地緣和國家的轉變,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千禧世代佔86%。印度擁有全球最大千禧世代人口,達4.4億人;到2020年,他們全年的消費料高達3,300億美元。可見,千禧世代的消費潛力驚人。

內地經濟持續強勢,千禧代普遍有信心比父母一輩的生活過得好。(VCG)

不過,他們並非一個固定和一成不變的社群,他們當中有些重視全球化、渴求資訊;有些緊貼網絡行情,成功突圍而出;有些則很謹慎,不盡信網絡;有些人重視健康和環保;有些則較保守,和千禧世代主流有所不同。這或許需要企業在未來作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亞洲擁有世上最多的千禧人口,單計中國和印度經已佔全球千禧世代的四成。

雖然他們和歐美千禧世代擁有相近的特性,但少一份不安。不少亞洲的千禧世代有信心生活得比父母一輩更好。此外,亞洲很多新興經濟體除了經歷經濟的急促發展,家庭儲蓄概念也較強。千禧世代帶來的市場機遇龐大,企業若能夠理性分析和了解千禧世代,並贏得他們的信心,才是未來數十年的關鍵。

上文節錄自第12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30日)《顛覆世界 千禧世代經濟駕臨》。

【千禧世代經濟】系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