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法國殖民後奮力自強 老撾「東南亞電池夢」失控?

撰文:黃珮瑜
出版:更新:
上月的水壩崩堤事故似乎是一個警告,迫使老撾政府反思「電池夢」背後的潛在問題。(路透社)

要談老撾水力發電的野心,也許要先略談歷史。跟大部分落後國家一樣,老撾曾遭列強侵略,分別做過緬甸和暹羅(即現在的泰國)的藩屬國,後來連越南也來分一杯羹,侵佔一部分老撾領土。至1893年,法國的殖民者登陸中南半島,迫使暹羅割讓湄公河東岸的老撾,老撾因而成為了法國的保護國。在往後60年的殖民歲月裏,法國從未給老撾帶來社會及經濟改革,相反實施嚴格監控,又在經濟上壓榨老撾人民,例如開徵新稅項等。

二戰後,法國欲再次入侵老撾,不過由於老撾人民在戰爭期間逐漸產生了民族主義,形成武裝革命力量,對抗法國二次殖民,最終使得法國退讓,在1954年簽訂日內瓦和平協議,承認老撾為獨立王國。老撾獨立後的路也絕非平坦,越戰期間,美國在老撾境內投放了200多萬公噸炸彈,令其成為歷史上「人均承受炸彈」最多的國家,國內十分一人口死於這場不屬於他們的戰爭。獨立後,本已長期積弱的老撾又經歷了21年的內戰。1975年,人民革命黨軍隊推翻了親美王朝,並建立了共產政權,實施集體農場、集體耕作,一切民生經濟由國家中央管理,並且嚴密管控訊息的發布。

老撾曾被法國殖民,國內不少地方還保留着法式建築。(VCG)

夾縫中的生存故事

除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較毗鄰國家緩慢,老撾在地理上也沒佔太多優勢。它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家,被越南、泰國、柬埔寨、中國和緬甸重重包圍。地理上的相對孤立封閉,使老撾難以與其他區域國家發展經貿和外交關係,加上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落後,都令其難以突破先天的地緣劣勢。不過,它也並非毫無優勢的,其擁有豐富水資源、礦產和木材。當年人民革命黨掌控國家後,為了發展經濟,鼓勵中國、泰國和越南的企業前來開採礦產及伐木。

不過,天然資源不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木材貿易市場和採礦業的利潤收窄,老撾不得不開闢一條新血路,就是利用豐厚的水資源和獨特氣候—由東、南兩面海灣吹過來的季候風,發展水力發電。於是,老撾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建造堤壩。2005年,老撾一共有9座水力發電設施,使近五成家庭都享有電力供應。時至今日,已投入運作的水力發電廠經已達到46座,為全國92%家庭供電,另有54座在建造中。

天然資源不可能取之不盡,老撾於是開闢另一條新血路,就是發展水力發電。(Getty Images)

靠賣電起家 GDP料破7

現有46座發電廠每年生產約350億千瓦小時(kWh)電量,不但滿足了國內電力需求,其中85%更輸出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當中泰國因大型購物商場較多,對電力的需求較大,成為了大買家,每年向老撾購買10,000兆瓦(MW)電力,越南則買入5,000兆瓦。另外,老撾最近也經泰國電網,將電力轉售予馬來西亞。

老撾的野心不止於此,它的目標是2020年前,擁有100座運作中的水力發電廠,並正嘗試將電力輸出至新加坡和緬甸,勢要將國家打造成「東南亞電池」。根據老撾能源及礦產部的數據,單是去年首六個月賣電所得的收入達5.96億美元(約46.5億港元),成為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17年,老撾的GDP增長率達6.9%,成為全球十大增長最快經濟體之一。彭博社早前更預期,2019年前老撾的GDP增長率會持續上升,甚或突破7%。

老撾近年大舉興建水壩,以賣電起家,勢要將自己打造成「東南亞電池」。(VCG)

水壩崩塌 沖毀了「電池夢」?

不過,這次水壩崩堤事故似乎是一個警告,迫使老撾政府反思「電池夢」背後的潛在問題。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任教的Ian Baird是一名老撾專家,他早前向《香港01》記者分析水壩出事成因:「有可能是工程不達標,或者管理水庫不善,將儲水位定得太高,又或者兩個原因也有。」

出事的水電廠由韓國SK、韓國西部發電公司、泰國叻丕發電控股和老撾控股國有企業,於2012年成立的合資公司PNPC擁有。韓國SK公司事後表示,連場大雨令水壩不勝負荷,最終崩塌。Baird認為有關說法不合理:「誰都想得到7月底的東南亞必定有大雨。建築公司嘗試將事故原因歸咎天然災害,我決不會相信!」

水壩崩塌造成最少30人死亡,過百人失蹤,大批村民無家可歸。(VCG)

水壩崩裂 政權卻穩如泰山

Baird教授還指出,類似事件並非第一次發生。去年9月,老撾東北部一座興建中的水壩突然破裂潰堤,據報未有造成傷亡。負責的建築公司聲稱是上游下大雨所致,否認是設計出錯。「這說明了建造標準可能很低,而且老撾國內缺乏具相關知識和經驗的技術人員。再者,在建設、營運、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下,老撾政府放任讓這些外國公司處理事務,政府本身甚少參與。建造這麼多水壩,卻沒有能力監管,是個很大的問題。」

研究東南亞水壩達30年的悉尼大學榮休教授Philip Hirsch向《香港01》表示今次決堤明顯是人為過失。「如果水壩都不能防洪,那麼一開始就不應該動工建造了。」他認為老撾政府應該馬上檢視全國水壩的質量:「老撾需要聘請獨立專家,展開公開透明的調查,確保日後即使遇上千年一遇的水災,水壩結構都不會受損。」

有專家批評老撾政府過去一直監管不力,現時應全面檢視所有水壩的結構安全。(VCG)

不過,有評論認為老撾不會容許獨立調查,因為政府擁有水力發電項目的四分一股權,理應需有效發揮其監察角色,可惜卻任由事故發生。雖然今次水壩決堤可說是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老撾政府面對的最大管治危機,不過由於國內所有媒體都是國營,人民革命黨已牢牢掌控了資訊發布和網上輿論。

2013年,當地著名農業專家Sombath Somphone,懷疑因為公開批評政府的土地交易,剝削窮苦村民,被神秘人士強行帶走,至今一直音訊全無,這使得原本已不敢「說三道四」的老撾人民變得更加沉默了。

有村民表示,他們世世代代都是打魚維生,他擔心下一代已無法繼續這種生活方式。(VCG)

魚與電力不可兼得

事實上,即使未發生水壩決堤事故,老撾以及其他湄公河流域國家開發水力發電的做法,早就惹來爭議。由下游的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組成的湄公河委員會(The Mekong River Commission),今年4月就水壩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的影響,發表3,600頁的報告,指出在未來20年內落成的11個主流大型發電水壩和120個支流水壩,將會嚴重影響湄公河水質和區內漁業,估計到了2040年,沿河多國的漁獲將大減三至五成。

有村民表示,他們世世代代都是打魚維生,他擔心下一代已無法繼續這種生活方式。「在老撾、越南和泰國東北部,民眾攝取的蛋白質,八成都是來自湄公河的魚類,所以引伸到糧食安全問題,而這不能單靠給予他們禽畜去解決。」 Hirsch說。

建造水壩需要逼遷居民,可是賠償金額有限,村民往往成為了犧牲者。(VCG)

平民百姓成犧牲者

建造水壩不但需要改道河流、砍伐森林、摧毀生物棲息地,為自然生態帶來難以逆轉的破壞,還往往需要逼遷居民,可是建築公司付出的賠償金額很有限,且發放速度很慢。「只有外國投資者和老撾國內一小撮精英,享受到經濟利益;那些直接受水壩工程影響的人,卻一點好處也得不到……即使沒有決堤事故發生,他們失去的已經遠比得到的多。」

Baird則認為大舉興建水壩的並非只有老撾,綜觀全球有3,500座興建中或已落成的水壩,所有國家都應反思,是否以水力發電作為可持續能源,「無論發電水壩建在哪個國家,始終都是很大的隱患—崩塌的危機、對生態和民生的影響……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上文節錄自第12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13日)《水壩崩塌發出警告 老撾「東南亞電池」夢醒?》。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