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雜種河豚大增 有毒部位難辨 專業廚師與老饕遲早「中招」?

撰文:吳嘉善
出版:更新:

河豚有毒,但嚐過其美味的人,都會禁不住冒着生命危險一吃再吃。最近有日本研究發現雜種河豚數量大增,牠們與純種河豚帶毒部位不一樣,但外表無異,令人擔心這些牠們會被賣到餐廳,令食客中毒。

俗稱「雞泡魚」的河豚是日本一大美食,但某些部位含有劇毒。專業的廚師會將有毒的部位處理好,才能將這種「人間美味」奉客。

如今老饕們進食河豚,比以前更危險了,因日本發現雜交品種河豚數量大增,單憑肉眼辨識,很容易有「漏網之魚」。由於混種河豚帶毒部位與純種不同,有關方面擔心可能會出現更多食物中毒事件。

河豚毒素主要位於內臟。(檔案圖片)

河豚棲息區北擴 「轉角遇到愛」

日本國立水產大學校(National Fisheries University)的副教授高橋洋(Hiroshi Takahashi)帶領團隊分析在2012至2015年間日本東邊太平洋捕獲的252條河豚,發現超過一半為密點東方魨(Spottyback Puffer)和潮際河豚(Shosai-fugu)交配繁殖的後代。在自然的野生環境下,雜種河豚應少於1%。

這種河豚數目急增,相信與密點東方魨遷徙有關。密點東方魨一般棲息在日本海(東海),由於氣候變化、水溫升高,使牠們棲息範圍向北擴展。密點東方魨跨越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進入太平洋——潮際河豚的棲息地,牠們就自然開始交配繁殖。

有毒部位 混種跟純種各不同

密點東方魨與潮際河豚都是經常被人捕捉與食用的品種,廚師有較多烹調經驗。但雜交種河豚含毒部位跟「父母」不同,目前業界尚未能確認什麼地方有毒。這對負責宰殺及烹調河豚的廚師來說,勢必構成新挑戰。

魚市場員工會用肉眼檢查河豚身上花紋斑點和特徵,以辨別品種。混種河豚通常被判定為「無法辨識品種」,為安全起見,牠們往往被丟棄。不過,有些「混血兒」外表與真正的密點東方魨和潮際河豚非常相似,單靠外表無法準確分辨,就算連厚生勞動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的建議方法都不管用。

高橋洋的研究中有4條貌似純種的河豚,經基因分析後發現其實為雜交種,可見牠們也很有可能騙過負責把關的魚市場員工及廚師,最後來到消費者的餐桌上。

↓↓↓河豚料理有哪些?點擊下面圖輯了解↓↓↓

廚師需「夠料」 充當最後屏障

雜種河豚的威脅消費者健康,高橋洋就此認為:「我們有需要盡快研發科學鑑定河豚的方法。」除此之外,亦有人要求政府規範河豚廚師的資格。

根據全日本河豚協會,在該國取得河豚廚師資格的要求在各地區都不同。在中國、四國和九州地區只需通過筆試,山口縣則加上實際烹調考試。令人驚訝的是,在北海道只需參加講座就能取得相關資格。

有業界人士表示:「不希望食客因為廚師技術不足而中毒,這會影響河豚料理的聲譽。」8月就有業界人士在東京築地市場舉行「河豚峰會」討論雜種河豚的問題。他們及後又向政府請願,要求統一全國河豚廚師資格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