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公投】與希臘人的國名爭奪戰 誰是真正的亞歷山大後人?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雖然馬其頓更改國名,能夠大大提高加入歐盟的機會。而入歐帶來的經濟誘惑,的確令政府和很多國民都難以抗拒。不過,縱然現實的考量因素多麼強大,卻不是每個馬其頓人都願見國家更名。(此為《馬其頓國名公投》專題報道之二)

Demetrius(化名)管理一個名為「Macedonia Coalition」的Facebook專頁,宣揚馬其頓人的民族主體意識。他一開口就滔滔不絕,將馬其頓的近代歷史娓娓道來。他指,在一戰前後,希臘侵佔了一部分在其北方流散的馬其頓人居住地,而部分土地就是位於今日的希臘馬其頓大區。當時的希臘人又強迫境內的馬其頓人過着「希臘化」的生活模式:「例如你的馬其頓名字叫作Petar Nikolov,那麼你就要改成Petros Nikolos(希臘名字)。馬其頓人散居的小鎮、村莊要改成希臘地名,連墓碑上的先人姓名也要更改。」

他認為歐盟之所以拉攏馬其頓,只是為削弱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而非真心為馬其頓人好。「你看保加利亞及克羅地亞,那邊的人都在投訴,加入歐盟只為一小撮國民帶來好處。(入歐後)國內的物價趨向標準化,但人們的薪水並沒因此提高。年輕人都離開自己的國家,走到西歐國家尋找工作機會,而本國的人口結構就開始失衡。」Demetrius不想馬其頓重蹈兩國的覆轍。

要用代表民族精神的名字換取經濟發展的機會,未必每個馬其頓人都心甘情願。(VCG)

出生在澳洲的馬其頓人Vanessa Shelajcovsi,過往亦有參加過馬其頓僑民組織舉辦的獨立日遊行。她說,最近的國名爭議,也讓很多生活在澳洲的馬其頓人走上街頭示威,手持象徵馬其頓族的「維吉納太陽」(Vergina sun)旗幟,以示與家鄉團結一致。Vanessa對於馬其頓的民族身份十分自豪:「我十歲的時候曾跟家人返鄉,當時馬其頓語仍是被禁止的,年輕一輩已不懂馬其頓語。當我跟家人回到Lerin的老家,我卻要為在當地長大的表兄弟作翻譯。因為他們不懂說馬其頓語,老一輩又不懂說希臘語,只有我懂這兩種語言……這如同澳洲原住民被殖民者逼着說英文一樣。」

亞歷山大大帝的金漆招牌

「馬其頓」這個名字之所以矜貴,很大程度是因為2,000多年前的亞歷山大大帝。現代馬其頓和希臘人民都視亞歷山大為「民族英雄」。亞歷山大統治的「馬其頓王國」(Kingdom of Macedonia)橫掃地中海沿岸國家,建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傳奇讓人津津樂道。如今,馬其頓人和希臘人皆追捧「馬其頓王國」,認為這是他們最輝煌的民族故事。

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的國際機場以前叫作「亞歷山大大帝機場」。直至今年2月,總理佐蘭薩耶夫希望徹底解決與希臘的「馬其頓」紛爭,才宣布刪去「亞歷山大大帝」的名字。而佐蘭薩耶夫的做法,惹來國內不少抨擊聲音。Vanessa亦認為,馬其頓政府即使向希臘讓步,也不應如此過分。

事實上,希臘人同意亞歷山大是馬其頓人,兩國爭拗的地方在於誰有資格當「真正的亞歷山大後人」,並代言「馬其頓」這個金漆招牌。希臘人認為,亞歷山大大帝師承古希臘先賢,為地中海沿岸帶來了「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的文明進化契機,這是歐洲歷史不可磨滅的烙印。而對於馬其頓人來說,「馬其頓」這名字不僅是民族的根本,還是整個民族的心靈寄託。

「西方媒體不斷渲染馬其頓改國名帶來的好處,但要知道,馬其頓人不是在乎一個名字而已,而是一個民族多年來被欺壓下忍辱負重的歷史。」Peter Gorgievski的父親是馬其頓人,母親則是希臘人。因此,他認為自己可以比較持平地看待兩國多年來的爭論。Peter向記者訴說,從鄂圖曼末代、巴爾幹戰爭、兩次世界大戰、鐵托統治時期,直至世紀末的南斯拉夫戰爭,馬其頓人受盡列強不公平的對待,領土不斷被希臘、保加利亞以及阿爾巴尼亞等鄰國侵佔。Peter認為,這主要是由於馬其頓國小民寡,影響力微弱。就着國名一事,西方主流聲音肯定會偏向希臘一方,因為希臘是其堅實盟友,很早就已經加入聯合國、歐盟和北約等國際組織。

Peter認為,馬其頓國民未必樂見國名變更,但政府強力推動下,改名公投很大機會通過。他十分憂慮公投可能會受操縱:「我不知道傳聞是否屬實。網上有人說,這幾天見到一輛輛旅遊巴從阿爾巴尼亞接壤馬其頓的邊境駛入,數量比平時多,上面接載着大批不知道是從哪裏來的人。」

馬其頓過往多屆政府的管治威信一直低下,政局長期動盪不安。圖為2016年在首都斯科普里爆發的反政府示威。(VCG)

尊嚴可否「當飯食」?

歐盟各國領袖近月來的動作似乎一面倒支持馬其頓更改國名,以加入西歐國家為主導的歐洲戰略聯盟體系。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奧地利總理庫爾茨(Sebastian Kurz)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在9月初先後到訪馬其頓,展示西歐大國對於改名協議的支持。默克爾更在9月8日馬其頓獨立日當天,專程到首都斯科普里與總理佐蘭薩耶夫會面,成為20年來首位訪問當地的德國總理,並呼籲馬其頓國民在30日出來投票。

9月30日的公投,是馬其頓200多萬國民決定國家前途的關鍵一役。感性的民族自尊與現實利益的抉擇,究竟孰輕孰重?公投背後,背負着馬其頓民族沉澱已久的沉重歷史枷鎖。馬其頓外長迪米特羅夫(Nikola Dimitrov)嘗試以這番話說服人民:「過去的歷史中,我們執着於神話,犧牲了我們的現實。但現在,我們是在犧牲過往的神話,換取現實。而現實對今天的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馬其頓向歐盟靠攏,無疑可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打入強心針,但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要放棄具爭議性的「馬其頓」國名。國民接下來將會如何抉擇?(VCG)

上文節錄自第130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24日)《「馬其頓」國名 在神話和現實間抉擇》。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