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屢次踩過界 撈埋物理生物 對純化學家「不友善」?

撰文:王海如
出版:更新: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周三(10月3日)揭曉,由美國的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史密斯(George P. Smith)以及英國的溫特(Gregory P. Winter)獲得。
外界此前關注今屆得主會否落在非化學家之手,因為化學獎向來被調侃為「百搭」的「理科綜合獎」。縱觀歷屆得獎者,有不少是橫跨物理、生物等研究的科學家。因此不時惹來化學家的批評,1981年化學獎得主霍夫曼(Roald Hoffmann)更曾為此撰文發牢騷。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由美國的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史密斯(George P. Smith)以及英國的溫特(Gregory P. Winter)獲得。(VCG)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左起為英國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美國的弗蘭克(Joachim Frank)及瑞士的杜博歇(Jacques Dubochet),他們獲獎研究被指多涉及物理,而不是化學。(VCG)

諾貝爾化學獎原意是為了表揚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但統計過去100多年的化學獎名單,生物學科研究獲獎次數超過20次,物理學科的也高達20次。

2017年化學獎項就由三人共同獲得,包括瑞士的杜博歇(Jacques Dubochet)、美國的弗蘭克(Joachim Frank)及英國的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他們是因研發低溫電子顯微鏡觀察高清生物份子結構而獲獎,亦被視為物理學的「踩過界」。

千禧年代對「純化學家」特別不友善?

曾奪得化學獎的霍夫曼在2011年撰寫文章「什麼?又是一個頒給非化學家的諾貝爾化學獎?」。他形容21世紀千禧年代對「純化學家」特別不友善,指10人當中,只有4人是給予來自化學部門的研究。

霍夫曼指出,諾貝爾委員會決定將生物化學(biochemistry)和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列入化學領域。但他認為化學界並不認同這個決定。不過他亦鼓勵同行不要氣餒,認為這只不過是代表化學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事實上,化學方面的發明對我們日常生活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1953年,德國化學家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因為高分子化學研究而獲獎,並推動後來德國的齊格勒(Karl Ziegler)和意大利的納塔(Giulio Natta)進行同類研究,兩人並在1963年因此同獲化學獎。他們的科研隨後惠及生活各方面。從膠袋到洗臉盆;拖鞋以至輪胎等產品,都離不開高分子材料。

曾獲諾貝爾化學獎表揚的高分子化學研究,直接應用到後來生活上經常用到的塑膠產品。(VCG)

其他歷屆化學獎得主的切身研究……

1.1937年得主

英國化學家霍沃思(Walter Norman Haworth),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具預防感冒及美白皮膚功效的維他命C獲獎。
瑞士科學家卡勒(Paul Karrer),因研究類胡蘿蔔素、黃素和改善視力的維他命A和B2而得獎。

2.1932年得主

美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蘭米爾(Irving Langmuir),獎項表揚其在表面化學方面的發現和研究。其成就對解答為何雨衣防水、眼鏡防霧、清潔劑去污等問題奠定理論基礎。

3.2002年得主

瑞士化學家、生物物理學家維特裏希(Wüthrich),因研究核磁共振(NMR)技術(亦即磁力共振)而受表揚。這項研究現在廣泛應用於醫療檢查,可謂十多年來最能見證成果的化學獎。

關於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Alfred Nobel)本人亦是化學家。他在1895年創立5個諾貝爾獎項。1901年起開始頒發。
1901至2017年間,共頒發109個諾貝爾化學獎。
有63次是由1人獨得。
4名女士曾獲獎。
英國的桑格(Frederick Sanger)是唯一兩度獲化學獎的人,包括在1958年及1980年。
歷來最年輕得主為1935年獲獎的法國物理學家约里奥(Frédéric Joliot),當時他35歲,是著名科學家居禮夫人的女婿。居禮夫人亦曾兩度獲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及化學獎)。作為放射性研究先驅的她更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歷來最年長得主為2002年獲獎的美國化學家芬恩(John B. Fenn),當時他85歲。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