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訪華】舌尖上的日本米 追溯中國市場與日本產品的共生脈絡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中國人與日本人都是「不可一日無飯」的民族。米飯對於他們來說,幾乎是如空氣一般的必需品。對比起本地米、泰國米、越南米等等,日本米的優秀品質,得到不少中國的中產家庭垂青。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即將開啟訪華行程,預料會與中方談到雙方貿易合作問題。中國能否成為消化日本過剩農產品及其他製造業商品的重要海外市場,安倍此行將成關鍵。

日本的稻米狀呈飽滿,入口柔軟,是馳名海外的農作產品。原產於本州中部的越光米是「日本米之皇」,黏性強,晶瑩剔透,其中又以新潟縣的「魚沼越光」為越光米中的名牌。若遊客親自駕車經過福井縣和新潟縣等越光米盛產區,聽說還可以向當地的路邊攤販買到現碾的越光米,保證口感新鮮。

越光米品質優勝,當然售價亦不便宜。(網上圖片)

中國國內每年平均消耗1.4億噸稻米,是日本總消耗量的約20倍。中國本身是農業大國,本身的稻米產量亦相當可觀。但要滿足龐大的人口需求,中國每年仍需要進口約500萬噸稻米,主要來自越南、泰國和巴基斯坦。這些國家近年來亦不斷提高稻米出產量,希望能持續供應中國市場,穩定農民收入。日本米則另闢蹊徑,質量取代數量,以高級米種作招徠,吸引中國內地日益膨漲的中產階層食用品市場。越光米正是出口至中國,而又廣受歡迎的常見日本米種。

中國和日本的飲食文化相近,大家同是以稻米作為主要糧食。(VCG)

中產愛吃高質日本米

隨着中國經濟及城市高速發展,國內人民的收入顯著增加,中產家庭成為國內急速增長的社會群體。而中產人口因為開始累積了一定財富,對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亦逐漸提高,開始追求生活周邊耗用品的質素保證。天天食用的米飯自然不是例外。飯要吃優質的,這樣,日本米便成為國內中產家庭飯煲中的寵兒。

然而,日本米在中國市場販售的價格並不便宜。以上海的物價水平為例,每公斤的日本進口米平均售賣99元人民幣,是芸芸本地米價格的3到7倍。可是,這無阻國內中產階層對日本米的熱愛。有人說道:「用高級的日產電飯煲煮高級的日本米,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中國提供日本農業產品一個穩定的輸出市場,為日本國內日益疲憊的農業帶來了「及時雨」。過往幾年,日本國內的稻米消耗量一直萎縮,每年平均下降約8萬噸。過量供應和隨之下降的稻米價格,打擊農民的收入。因此,安倍政府必須儘快擴大海外市場,保持供應與需求平衡。這樣,同好「飯文化」的中國,因為國內的中產階級越來越重視餐桌上的食物品質,正好成為日本的頭號米產品出口市場。

日本農民面對國內糧食需求量下跌的危機。日本政府需要尋覓穩定的農作物出口市場,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生產過剩的問題。(VCG)

電飯煲與中日商貿

多優質的稻米,也需要電飯煲烹調。而優質的電飯煲更讓兩者相得益彰,讓「吃飯」這回事不再停留於滿足果腹的欲望,而是真正可以讓食用者細嘗米飯的香甜和細滑,追求更高層次的口欲享受。來自中國的消費者喜愛日本米之餘,同時鍾情日本製造的電飯煲,無非也是出於品質和效能的保證。

根據日本財務省在2017年的貿易數據,日本製電飯煲的最大銷售市場是中國內地,佔了全年總出口量的36%,貨品總值36.9億日元(約2.6億港元)。在這十年來,中國進口日本電飯煲的總價值翻了19倍。而每個電飯煲的平均售價是15,128日元(約1054港元),是電飯煲中的中高階價位。由此可見,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選購偏昂貴但質量較好的日本製電飯煲。

用日本製造的電飯煲煮出來的米飯,據說更加甘香幼滑。(VCG)

習近平似乎也對日本的電飯煲相當有興趣。去年11月在越南峴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有指習近平與日方官員見面時說道:「很多中國遊客到日本,買一些暖水馬桶、電飯煲等東西,很推崇日本產品。」

的確,日本產品的品質保證,吸引大量中國遊客到日本「大手掃貨」。中國遊客搶購各類型日本製的家電、科技產品、藥妝品等的情況,在國內外媒體上屢見不鮮。遊客在當地消費,為日本本土帶來可觀的旅遊收入,有效保持日本過往倚重的旅遊經濟增長。

日本製品,一向以質量保證嬴得口碑。觀乎世界,越來越願意用錢提高生活素質,消費者基數又足夠龐大的國家,當然要數中國。日本以往的商貿盟友美國,這兩年來的貿易政策五花八門,對歐盟、北美、中國等國家先後施出威懾態度,刺激全球貿易對抗升溫。在美國的貿易政策不明朗和單邊主義盛行的因素下,日本不能單靠單一市場穩住出口。安倍政府需要謀求多方貿易伙伴關係,以免國內的農業、製造業產品的海外輸出出現暗湧,令期望復甦光景的日本經濟在陰溝裏翻船。

日美貿易會否因特朗普激進的貿易政策而受到負面影響,仍屬未知。但相信安倍政府不會守株待兔,在全球貿易問題上只聽從美國號令。(VCG)

安倍訪華前夕,向北京多番釋出願意與華合作溝通的善意。日本放送協會(NHK)透露,安倍晉三會在訪華期間提出結束已持續39年的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意味雙方會在平等的基礎上討論新的合作方式。共同社亦報道,中日兩國政府亦將會簽署規定在周邊海域發生海難事故時的合作應對方式的《海上搜救(SAR)協定》,緩和兩國因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而衍生的海權衝突,避免中日領土問題成為兩國合作的絆腳石。因此,中日商貿關係在可見的未來,基於雙方的積極態度,有理由相信會出現共贏的理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