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安會「創新對話」談機械人技術 日本守得住這「看家本領」?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說起日本的高技術產業,機械人製造可謂是日本人的「看家本領」,中國正在這方面急起直追。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北京,足證中日關係回暖,兩國有望加強在貿易及科技的交流合作。然而技術競賽似乎無可避免,安倍亦料於此行中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展開「創新對話」,同時就知識產權等問題施壓。
中國近年火速發展機械及人工智能(AI)技術,國產機械人已漸漸進駐生產及生活多個層面,可為日本這領頭羊帶來壓力?

日本機械人製造技術為全球頂尖,今後是否可維持優勢?(VCG)

日本在創新科技在走得快,走得前,高效能生產帶動着「日本製造」的奇蹟,日製產品以高質量見稱,暢銷全球。中國縱使作為「世界工廠」,過往是靠低廉勞動力支撐龐大的生產,不過近十數年來,內地工業快速升級,緊緊地跟隨德、美、日等先進國家的步履,走向「工業4.0」。

大至國家政策方針,小至地方工廠,都在密密推動自動化。以東莞一間生產智能手機電路板的工廠為例,員工為數約一萬,過去十年,內地工人人工持續上漲,漲到幾乎達到2008年的兩倍。這帶來兩個問題,一來招人不容易,二來是每當新款手機交貨期臨近,人手更見緊促,故此引入機械人是辦法之一,目前廠內有300至400台機械人,今年內將增添至1000台。

【點擊以下圖輯:看中國製機械人產品】

+1

中國的機械夢

中國的機械人市場與生產,目前均名列前茅。國際機械人聯會(IFR)近日發表的《世界機械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機械人出貨量達38.1萬台,比前一年增加三成,若以過去五年(2013-2017)計算,增幅更是114%。而機械人出口的五大國: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及德國,已撐起全球銷售額逾七成。的確,專門研發機械人技術初創公司在中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中國的機械人需求為全球之最,出口份額則佔全球36%,工業機械人的銷售量超過歐洲及美洲雙加,不過,龍頭位置始終是日本,去年佔全球供應的56%。

中國政府無疑對於機械人及人工智能(AI)發展相當重視,包括推動「中國製造2025」,擺脫一直以來對低勞動力成本與低端技術的依賴,大力培育機械人產業。不少人認為,國產機械人品質仍僅處於發展水平,不過中國企業透過海外併購與大量投放科研上,吸收技術的速度其實超乎預期。

華為生產線也引入KUKA的機械臂。(VCG)

先說科研,《日經新聞》今年7月引述與術出版機構Elsevier的共同分析,指在機械人研究領域上,日本的國際地位正在下滑,機械人研發這門日本的「看家本領」,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被奪走了。反觀中國積極投資於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在發表學術論文的數目上已超越美國,躍居全球第一;日本則被德國超越,降至第四位。

日本機械人「存在感」減退

東京大學教授淺間一形容:「日本機械人研究的存在感,在全球範圍出現下降。」除了重視短期研究成果,作為大學收入來的國家運營撥款不斷減少,長遠而言對構成很嚴重的影響。在2017年柏林IFA家電展上,展出的服務型機械人企業,竟約九成是來自中國的,日本企業難見蹤影,日本傳媒形容是中國機械人「逆襲」。

KUKA機械人在展覽上示範斟啤酒。(VCG)

以併購外國公司提高技術

除此之外,中國企業大量併購海外公司,也是提升技術的最快方法。中國自2014至2015年起,每年買入大約40家德國企業,當然離不開製造業設備及高技術公司,其中最矚目的要數中國電器生產商美的集團(Midea)於2016年併購德國工業機械人生產商KUKA(庫卡)。

美的在收購庫卡之前數年,已投放多達數十億計人民幣於自動化改革之上,並於2015年設立機械人業務部門,當年美的屬意與日本機械人大廠安川電機合作,不過安川的社長因擔心技術外流,只合作生產服務及工業機械人,拒絕併購,最終併購方案就落於市值較小的德國KUKA身上。

先進的機械人技術能大大提高製造質素及產量,助各國推動工業4.0。(VCG)

今次安倍晉三到訪北京與席習近平會面,將討論多項加強兩國友好合作的事宜,但被放到最後一環的,將會是關於AI與機械人技術的「創新對話」。近期,中日兩國在創新技術方面已有不少合作,在政府層面,兩國於六月討論過無人車政策;在民間層面,電召汽車程式「滴滴出行」也宣布與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合作,於日本推出AI電召汽車服務;百度於七月亦宣布旗下的無人駕駛巴士,將於2019年登陸日本。全球最大工業機械人生產商、日本「四大家族」之一FANUC近年亦陸續於內地設廠。

這都可見中日之間的高技術產業也有互惠互利的地方。不過,日本與中國「修補」關係的同時,亦積極拓展跟其他國家的技術合作,包括與印度共同研發軍事機械人、無人地面載具等(Unmanned ground vehicles, UGV)。對於保住「看家本領」,日本也不無意識,日本小學於2020年起將規定學童必須學習程式編碼,長遠為國家培養高技術人材,中國要跟日本的機械科技較量,也得繼續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