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沙用】廢膠酒樽物盡其用 攪盡腦汁尋找沙的替身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倫敦帝國學院研發的「Finite」可生物降解物料,有望取代沙作建築物料。(ICL)

二十世紀期間,以沙興建的基建數量增加了23 倍,這種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成為全球開採量最大的天然資源之一。有見及此,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一班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名為「Finite」的可生物降解物料,聲稱可取代沙,而且更容易處理,更可減少碳足迹。

(香港01製圖)

玻璃塑膠變成沙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物料其實是用沙來製造,不過是採用沙漠上本來沒有用的風成砂,意味着現時地球上的沙漠可直接提供大量資源。而且,這種物料還可以循環再用,適合用作短期基建工程。研究團隊正待政府審批建築規定,希望日後可廣泛應用。

類似研究近年不斷進行,新西蘭啤酒生產商DB Breweries去年想出一種新方法,將啤酒樽轉化成沙粒,既符合環保趨勢,亦可望解決沙粒短缺問題。該機器內置每分鐘轉速達2,800次的鋼錘,只要將酒樽放入機器,幾秒內就能極速把啤酒瓶子化成顆粒。機器透過雙真空系統,去除二氧化矽粉塵及塑膠標籤後,可生產約200克沙粒替代品。這些沙粒可以應用於生產混凝土、鋪設沙灘或高爾夫球沙坑。

由玻璃樽打碎的沙粒,可以用來鋪設沙灘。(網上圖片)

此外,有研究顯示,科技有望把廢膠轉化為沙的替代物,用作製造混凝土。這個由英國巴斯大學和印度果阿工程學院進行的聯合研究,希望以廢膠代替混凝土中的一成沙。一來可減少印度街上隨處可見的廢膠,二來有助解決沙短缺問題。研究團隊預計,若研究取得成果,全國每年可以節省逾八億噸沙。印度每日有15,000噸廢膠被棄置於街上,國家亦缺乏回收工場。此前,科學界曾研究以部分廢車胎和其他類似物料取代沙。不過,以膠代沙會令混凝土喪失部分強度,因為膠不像沙那樣可在混凝土中黏合。研究關鍵在於採用比例合理的廢膠,以確保混凝土的強度。

荷蘭全國近兩成土地由填海得來,面積達6,500 平方公里。隨着近年環保意識高漲,當地有工程師和科學家團隊設計「浮動房屋」。其概念類似船屋,隨着水平面升降而改變,並藉樁柱作支撐,除了適應荷蘭的低窪地理環境外,亦可以減少對自然生態的影響,而且不需填海。

荷蘭幾百年來與海爭地,圩田填海法是全球著名的。(VCG)

借鑑荷蘭填海術

減少用沙的方法不少,例如回收瀝青和混凝土,以稻稈和木頭建屋,或是以砂石和泥土取代海砂填海。英國政府近年也鼓勵各式替代方案,英國礦物產品協會指出,2014 年該國近三分之一的房屋建築材料是回收所得。同樣依賴填海的國家新加坡,多達22% 的國土透過填海而成。當地需要大量進口沙子,更因此與不少出口國家產生矛盾。1997 年,馬來西亞就禁止和新加坡的沙貿易,馬國於2003 年更向國際法庭狀告新加坡政府於大士(Tuas)與離島德光島(Pulau Tekong)的填海工程,指控新加坡侵犯領土及破壞柔佛海峽(Straits of Johor)的海洋環境,造成柔佛漁民漁獲量減少、馬屬船隻損壞等罪狀。

印尼在2003 年也禁止輸出沿海砂石,並授權海軍炮擊廖內群島(Kepulauan Riau)至新加坡水道上的海砂走私船。2007 年,印尼停止一切類型的砂石出口。新加坡在轉向其他東南亞國家買沙的同時,亦打算在德光島的填海計劃中,引用荷蘭的「圩田」(polder)技術,建造高於海平面的海堤,並在圩田中建設完善的排水系統,造地之餘減少對沙子的依賴。

雖然全球都想方設法尋找沙的替代品,但德國生物多樣性綜合研究中心生態學家Aurora Torres表示,尋找替代品面對不少困難。她認為,循環再用混凝土是其中一個方法,但這些方法無一能滿足現今全球對沙的龐大需求。

上文節錄自第13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9日)《地球沙荒 引發城市貧血》。

【無沙用】系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