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捕鯨】重啟商業捕鯨 撕去「科研」外殼的血色悲歌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近日,日本政府決定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且不顧澳洲等反捕鯨國家的反對,重啟相隔三十載的商業捕鯨。雖然「退群」後的日本,將無法在南大洋進行「科研捕鯨」;而且礙於多國反對,預定只會在日本近海和所屬經濟海域捕鯨。然而,重啟商業捕鯨難免進一步波及一眾瀕危的鯨魚品種,威脅牠們的生存空間。

大規模捕鯨在過去一個世紀導致這種珍貴動物瀕臨絕種,在1960年代因捕鯨技術和大型加工捕鯨船的出現,令禁止商業捕鯨變得迫切。於是,國際捕鯨委員會於1982年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商業捕鯨,但允許捕鯨用於科學研究。在1986年公約生效後,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紛紛宣布放棄商業捕鯨。

不過,日本一直以「鯨豚數量已恢復」和「保存日本傳統飲食文化」等理由,向IWC提出恢復商業捕鯨活動。其實,自1986年起,日本以調查鯨魚現有數量、弄清楚鯨魚是否瀕危物種等理由,每年繼續捕殺約200至1200頭鯨魚,其中包括幼鯨和懷孕的母鯨。這實際上只不過是說辭,他們借此繼續捕殺鯨魚供食用消費,因為這些科研而捕獲的鯨魚通常會被出售至餐廳食肆。

日本政府一直以科研為理由捕鯨,惟不少鯨肉流入市面售賣作食品用途。(網上圖片)

禁令後,現有鯨魚數量受到嚴格監測,目前一些鯨魚種類仍然屬於瀕危物種,而日本捕撈的主要對象小鬚鯨則不屬於瀕危物種。問題是,日本至今沒有充份的理由解釋為何每年要在該海域捕殺數目眾多的鯨魚來研究,完全無視聯合國於2014年通過「反對以研究之名殺戮海洋生物」的決議,也漠視國際輿論譴責。

反對商業捕鯨的禁令,目的是為恢復海洋中鯨魚的數量。惟部份支持捕鯨的國家認為禁令屬臨時性質,故認為他們可以就捕鯨配額達成協議,維持可持續性捕鯨。日本政府強調,這是國家自古已有的飲食文化,故適量捕鯨是正當的。

環保團體憂慮,由於人類長年捕殺,不少鯨魚品種經已瀕臨絕種。這也是30年來商業捕鯨一直被禁止的原因,而且鯨魚需要一至兩年時間才能誕下一頭幼鯨,故恢復物種數目需時。

日本過去數十年來一直以科研為名,每年捕殺數以百計的鯨魚。(網上圖片)

捕鯨過程殘忍、不人道

捕鯨除了商業價值外,還涉及道德問題,許多人認為捕鯨不道德。正如國際人道協會的主席Kitty Block所說,海洋中這些巨大而優雅的動物已經面對很多威脅,如塑料污染、噪音、碰撞糾纏和氣候變化等。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也指出,日本捕鯨船使用金屬彈頭的魚叉射殺鯨魚,鯨魚一旦被魚叉射中,金屬彈頭就會插入鯨的身體,切斷它們的血管,令大海染紅。在被數支甚至十多支魚叉射中後,鯨魚便奄奄一息,然後緩慢而痛苦的死亡。有人更認為,鯨魚是高度智慧的動物,有高度發展的社會結構。捕殺鯨魚的過程殘忍,還會導致鯨魚恐懼,給牠們帶來痛苦。

兩年前,澳洲政府公布了一段影片視頻,顯示日本研究船捕殺一頭鯨魚的血腥畫面,有參與海洋保護的非政府組織成員指出,那頭鯨魚被標槍射中後20分鐘才死去。不過,贊成捕鯨的人反駁說,類似情況也可能在屠宰場發生。況且,捕殺鯨魚和屠宰豬、牛等動物食用也沒有什麼不同。

那麼商業捕鯨會否進一步威脅鯨魚的生存?澳洲國立大學國際法教授Donald Rothwell回應英媒時表示,終結捕鯨暫停令的影響可能並不大,「如果日本願意終止這些科研項目,未來制定商業捕鯨配額後,實際被捕殺的鯨魚數量不會出現太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