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母語日】自己語言自己救 各出奇謀避免文化滅絕

撰文:張子傑
出版:更新:

「母語教學,事半功倍。」香港政府曾經宣傳母語教學的好處,有媒體也以「 母語教學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學生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語來思考、學習和表達當然事半功倍」認同有關政策。但事過境遷,母語在香港竟成為敏感話題,甚至有位高權重的官員避而不談,引發爭議。
每年2月21日是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IMLD),主辦方聯合國把2019年的主題定為「土著語言」,希望各地可以利用自己的語言保留當地文化,或者我們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借鏡。

百花齊放的語言豐富全球文化

聯合國大會在2016年時提議,把2019年定為土著語言國際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Indigenous Languages,IYIL),指出在全球大約6700種語言中,有4成面臨失傳危機,當中大部份都是土著語言,令使用它們的文化和知識系統都受到威脅。

土著語言受到威脅的其中一個主因,是無論在政治和社會地位方面,這些原住民都是被隔離的一群,又或者他們本身在地理及傳統等問題,一直都與世隔絕。聯合國認為,土著語言代表他們複雜的知識和溝通模式,因此應被視為國家發展、建立和平及和解的戰略資源。這些語言同時肩負宣揚獨特的當地文化、習俗和或有數千年歷史的價值,為豐富全球多元文化作出重要貢獻。

聯合國希望透過慶祝土著語言國際年,可以避免「文化滅絕」之災,改善原住民的生活。這亦為實現《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及《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作出貢獻。

聯合國自2000年起將每年的2月21日定為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免地球上大部分的語言消失。(聯合國網站un.org圖片)

透過母語宣揚本土文化

以印度為例,除了印度語和英語外,當地有22種公認的國家語言,另外亦有共780種語言,在全球最多語言國家排名僅次於擁有839種語言的巴布亞新畿內亞。到底印度人如何響應國際母語日?

當地東面的奧里薩邦(Orissa)有一個非牟利組織Sambhabana在上周五(15日)舉行為期一周的活動,包括以當地語言奧里亞語(Odia)演譯經典音樂和詩詞。該組織負責人Deba Prasad Parija表示,印度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如雨後春筍,對於本土語言發展並非好事。Sambhabana的主要目標是刺激民眾使用奧里亞語,豐富奧里亞文化,確保大眾可以接觸到這種語言,令它可以流傳下去。

有表演者認為這個使命,指奧里亞語在印度主流音樂的地位逐漸式微,年輕人都傾向聆聽流行和搖滾音樂。因此他希望可以為推廣本土音樂及文化付出貢獻,並期望有更多措施可以協助保留奧里亞語。

聯合國報告指,全球大約6700種語言中,有4成面臨失傳危機。以印度為例,除了印度語和英語外,當地有22種公認的國家語言,另外亦有共780種語言,在全球最多語言國家排名僅次於擁有839種語言的巴布亞新畿內亞。要如何避免語言和文化失傳,成為多個國家的重要課題。(Getty Images)

母語:表達情感的最直接途徑

與印度相鄰的巴基斯坦亦有類似見解。當地的印度河文化論壇(Indus Cultural Forun,ICF)主席納迪姆(Niaz Nadeem)認為,巴基斯坦憲法第28條保障母語地位。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s)亦指,當地社會需要宣揚由初級教育開始以母語作為教學語言。有份出席論壇的腓特烈·瑙曼基金會(Friedrich-Naumann-Stiftung für die Freiheit,FNF)成員安瓦爾(Muhammad Anwar)提到,母語是表達個人情感及思想的強大工具。

藝人鄭中基在facebook強調粵語才是香港人母語。

話說回來,港人近年不時擔心母語邊緣化的問題,即使近9成人都是以粵語為主要語言,但一直擔心粵語地位會下降,尤其是不少本港學校推動普通話教中文科。誠然「多學一種語言」,對於增加香港人競爭力或有好處,但本港有小學卻更以懲罰方式禁止學生講粵語。這個情況與國際母語日的原意相比,豈不是背道而馳,荒天下之大謬?

王永平指,於20年前推行母語教學時,無人質疑香港的母語不是粵語。(資料圖片)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