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選】軍政時代回歸民選之路? 泰國被偷走的那五年

撰文:凌俊賢
出版:更新:

經歷多次延期,泰國周日(3月24日)終於正式舉行睽違五年的大選。
五年時間對一個國家或地方而言,不長也不短,可以經歷轉變,亦可以沒有任何進展,舉例說:今次是泰國自2014年軍事政變後,現在終於迎接五年來的首次民主大選;香港在同年9月出現「佔中」,五年後普選仍是口號。
由政變、軍政府上台、前總理遭起訴、政府控制輿論、修憲、多次推遲大選……泰國人被軍政府「偷走」的這五年,得到甚麼,又失去了甚麼?他們又是面對怎樣的環境?

泰國大選:泰國自2013年底開始一連串反政府示威,反政府的「黃衫軍」與支持時任總理英祿的「紅衫軍」在當地對峙多時。(法新社)

簡單形容泰國這五年就是:從有到無,再由無變有,在失望與希望之間徘佪。這一切要由「紅衫軍」大戰「黃衫軍」引發的2014年軍事政變說起。

社會撕裂 引發第十九次軍事政變 

泰國自2013年底開始一連串反政府示威,時任總理英祿(Yinglak Chinnawat)宣布解散國會,提前在翌年2月舉行大選,惟以反對派為首的示威抗議持續。大選受示威阻撓,未能順利進行,最後被憲法法院宣判選舉無效。

2014年5月20日泰國實施戒嚴,兩天後軍方發動政變接管政府,成立「全國維持和平秩序委員會」(NCPO)掌控國家,並實施臨時憲法,同時禁止政黨活動。原陸軍司令巴育(Prayut Chanocha)及後正式成為總理。

泰國大選:2014年5月,以巴育為首的軍方發動政變期間,有示威者反對並予以譴責。(Getty Images)

軍政時代 穩定換來的代價

巴育領導的軍方執掌權力後,泰國由混亂回到穩定,但「穩定」所付出的代價是:軍政府牢牢控制參議院、大肆執行嚴厲法令、監視網上言論及管制媒體新聞,以打壓異見分子及反政府言論,因「冒犯君主罪」被扣留或起訴的人數因而大增

泰國軍政府2015年4月1日宣布取消戒嚴,並啟動臨時憲法第44條,賦予總理以行政命令方式壓制對國家安全及王室構成的威脅,容許當局無需逮捕令就能扣押個別人士。

泰國大選:巴育自2014年就任泰國總理,領導軍政府牢牢控制參議院,及實施嚴厲法令。(路透社)

軍政府亦致力促使通過修改憲法擴權,希望在將權力移交民選政府後仍能「垂簾聽政」。不過2015年9月6日的首份修憲草案出師不利,遭國家改革委員會(NRC)否決。

按照法例,政府需成立新的憲法起草委員會,以半年時間起草新憲法,並需獲NCPO批准才能公投。新憲法草案在2016年8月7日的全民公投中獲通過,成為泰國第二十部憲法,賦予軍方監察政府,以及國家未來20年發展的權力。

新憲法將參議院議席由200席增加至250席,但全屬委任性質;並規定泰國總理將由民選眾議院的500位議員,及軍方委任參議院的250位議員共同選出。巴育被質疑是想籍此擴充權力。但矛盾的是,這次修憲成功,亦令軍政府讓泰國回歸民選之路。

泰國大選:服軍役的少年2016年被派到街上宣傳公投。(Getty Images)

再三推遲 多次「開期票」稱還政於民

軍政府上台之初曾承諾,事態平穩後便舉行大選,恢復民主,「開期票」稱能在2015年底前舉行選舉。惟2015年9月的首次修憲遭否決,意味大選亦一併押後。巴育及後又以安全問題及修改憲法為由押後大選,稱制定新憲法後將舉行大選。

泰國國王哇集拉隆功2016年12月1日即位,並在2017年4月6日頒佈第二十部憲法。千呼萬喚始出來,軍政府終於在2017年10月10日首次明確交代時間表,宣布會在2018年11月舉行大選。

民眾的希望在2018年1月25日再次化為泡影,泰國國會當日通過新選舉法案,將大選將延後至最早2019年2月舉行巴育稱,需要更多時間籌備選舉,好讓他「為選舉制定基礎」。

泰國國會2019年1月24日宣布再次延遲大選,從原本2月底調整至如今的3月24日

泰國大選:公民力量黨是因競選而新成立的政黨,公民力量黨支持巴育,被視為是軍政府的代表政黨。(Getty Images)

英祿他信 難兄難妹流亡海外

泰國前總理他信(Thaksin Shinawatra)2006年下台後,因涉嫌貪污而被通緝,自2008年起流亡海外;他的胞妹英祿亦落得同樣下場,並遭到泰國當局通緝。

英祿捲入「大米瀆職案」,被指擔任總理期間在推行的大米計劃中涉嫌貪腐,泰國檢察總長2015年2月19日,以涉及大米補貼導致國庫虧損的瀆職罪名,正式起訴英祿。

案件同年5月19日首次開庭,英祿短暫出庭時強調自己無罪,認為這是政治逼害。當局原定2017年8月就案件作出裁決,判英祿入獄5年。但她在判決前已逃出泰國,與兄長流亡海外。

泰國大選:泰國前總理他信及胞妹英祿遭到泰國當局通緝,流亡海外後不時高調現身。後者2019年初在Twitter稱已決定不再沾手政治。(法新社)

比起其他流亡政治家低調隱居的生活,英祿與他信多次高調外出,媒體多次報道他們現身日本、英國及香港等地。據報泰國曾要求英方將英祿引渡回國接受審訊。他信的幼女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本周五(22日)在香港舉行婚禮,他信也會出席;泰國檢方周二(19日)表示,會在他信抵港後要求香港將他引渡回泰國。

二人流亡後,他們所屬的為泰黨並無怠慢,近期接連在曼谷舉行集會,為該黨的總理候選人拉票

泰國大選:泰國迎來2014年軍事政變後首場大選,民調顯示投票率高達97%。圖為為泰黨總理候選人之一兼前衞生部長素達拉(Sudarat Keyuraphan)出席競選活動。(視覺中國)

回歸民選​ 投票反映民主意願

泰國民眾多年來一直希望軍政府能盡快舉行大選,2017年12月更爆出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巴維(Prawit Wongsuwan)捲入「鑽戒門」涉貪事件,更令民怨四起。經歷一拖再拖,他們終能如願。

「民主選舉」的確是得來不易,要成為自由民主國家亦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泰國軍政府對反對聲音的打壓仍時有出現。單是這次選舉絕不會讓泰國重回民主自由,但民選之路正是一步一步所走出來。引用泰國烏汶大學(Ubon Ratchathani University)政治學家帕迪瓦尼(Titipol Phakdeewanich)形容,泰國人的投票仍然很重要,因為 「這是關於民主的公民投票,以及這個國家是否想要推進民主。」

誰又知道今次選舉,或是再過五年,會是一片怎樣的天空?

泰國大選:泰國周日(24日)舉行自2014年軍事政變以來首次大選,當地有5200萬合資格選民,其中260萬人在3月17日到票站提早投票。(路透社)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