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澳研究:破壞臭氧層化學物急增 與中國東北企業有關

撰文:張子傑
出版:更新:

《自然》(Nature)科學期刊周四(23日)刊登一份由澳洲組織與英國大學合作的研究報告,指自2013年以來,全球臭氧層破壞物質(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ODS)有違法增加情況,指控問題是由於中國東北地區企業無視國際禁令造成。

由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及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組成的研究團隊發表報告,指自2013年來,臭氧層破壞物質一氟三氯甲烷(trichlorofluoromethane,CFC-11)在全球排放量上升的情況,當中大約四至六成的增加化學物,都是來自中國山東和河北省。

有關研究分析了韓國和日本的大氣數據,估計中國東部在2014至17年間的CFC-11排放量,比2008至12年間每年增加7000公噸。

CFC-11曾經用於雪櫃和冷氣機的冷凍劑,但在1982年的《蒙特利爾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中被列入禁用名單,議定書提出在2010年前逐步禁止生產CFC產品,以保護臭氣層。CFC-11因此在大氣層中大幅減少,但到了2012年又有死灰復燃情況。

科學家一直警告若繼續排放空氣污染物,會破壞臭氧層。(路透社)

中國在1991年正式承認該議定書,並在2018年表示已經大量減少臭氧層破壞物質的生產量,以及加快棄用其他破壞臭氣層的化學物質。不過以倫敦為總部的環境調查署(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EIA)在2018年發表的報告指,中國仍有大批企業在生產發泡膠時,繼續使用CFC-11。

中國政府在2018年向3000間發泡膠生產商展開特別調查,並承諾懲罰違反《蒙特利爾議定書》的企業。政府3月曾表示,有兩間工廠甲被發現違規而被迫關閉。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