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AY 75周年】血色諾曼第:美歐互助信念隨年月褪色?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沙幼水清,海潮淼淼,一道道白頭漣漪突顯出此處的寂寥,以及歷史號啕所帶來的沉重感。為數不多的訪客站在這兒,也許是在懷古念舊,想像對岸一百多公里外的不列顛島,就在極眼之處。
75年前,炮艦、轟炸機、戰壕、大兵,曾經在這兒一一劃下不老的戰跡。這裏是有「血腥奧馬哈」之稱的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以戰止戰,時至今天未必留痕,卻遺下渴望和平、對抗極權的現代民主精神之濫觴。

英、美、法等國盟軍從不列顛海岸一舉而進,登陸法國諾曼第地區,重啟對決納粹德軍的西部戰線。(Getty Images)

「不倒防線」的倒下

2019年是盟軍登陸諾曼第75週年。1944年6月6日,二戰後期,史上最大規模、來自不列顛島的海陸空盟軍在法國北部諾曼第地區(Normandy)的奧馬哈灘、猶他灘(Utah)、朱諾灘(Juno Beach)等五個登陸點成功搶攤,摧毀被希特拉稱為「不倒防線」的大西洋壁壘(Atlantic Wall)。這是自1940年法國淪陷後,盟軍部隊相隔4年後,再次腳踏法國領土。

但那是一場真正彰顯了人性光輝的一役,300萬大軍搶灘登陸的做法,就等於讓大軍暴露於沒遮掩的海灘之上,任由納粹軍射擊。盟軍亦預料是損兵折將,的確不少士兵在海邊已遭射殺,令大海染紅。

然而,同時兼營東線抗制蘇俄的納粹德軍分身不暇,加上需要分遣兵力到各地執行防務,西線防線空虛。盟軍在諾曼第成功登陸後,為西線戰局打開了缺口,乘勝進擊佔領法國的德軍,長驅直進,最終重奪西歐大陸控制權,納粹德軍一敗塗地,至翌年5月簽約投降。

盟軍搶灘登陸。據史料記載,單是奧馬哈海灘登陸戰,盟軍已有2,500人陣亡。(Getty Images)

因此,諾曼第之役被視為二戰的轉捩點,亦是盟軍奠定勝局之端。

拉開二十世紀軍事史的卷軸覽閱,諾曼第之役是美歐聯盟的首次聯合勝利。登陸戰的周全戰略、史無前例的龐大艦隊,全賴英、美、法等多國盟軍將士的同心協力,也因此成就了世界近代史中最光輝的一場抑惡反擊戰。

它是跨大西洋軍事合作的雛形,令到北美和西歐國家了解到軍事同盟的需要。隨着戰後美蘇冷戰格局升溫,間接鋪墊日後組成北約軍事聯盟的基礎。

北約組織:全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1949年4月4日在美國、英國及法國牽頭下正式成立,原意為實現歐洲與北美國家的防衛合作,與前蘇聯及其衛星國集團組成的華沙公約組織抗衡。

諾曼第之役的成功,促使了以西歐及北美國家為骨幹的北約組織的成立。(Getty Images)

不過,75年過去,美歐聯盟似乎漸生齟齬。近年來,美歐各國的民粹主義持續升溫,着眼本土利益的政治人物打着己國優先旗幟,漸受不少民眾青睞。過往依靠多邊互助互利的聯繫交誼,隨着各國利己意識漸長,而威脅大西洋兩岸自諾曼第之役以來的長遠合作關係。

邱吉爾流芳之言 特朗普會否聽入耳?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白宮一直對西歐國家採取非常強硬的外交態度。無論在商貿協議、5G技術、北約軍費等問題上,特朗普都擺出「毫不退讓」的姿態,在美國至上的利益為依歸前題下,這等外交態度雖符合白宮的右翼民粹戰略,但於經營跨大西洋關係,未必是一件好事。

日前,特朗普訪英期間,英女王贈予他由戰時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所撰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作為禮物,可能是希望寄予特朗普,不要忘記戰爭歷史的教訓,過份將國家利益置於至上,犧牲與歐洲持之以恆的盟友關係。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被公認為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Getty Images)

大西洋現民粹風暴 傳統一體派失勢 

不過,觀乎對岸,北約組織內很大部分歐盟國家,也因各國本土民粹之風大盛,而產生內部分歧。上月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European Elections)投票率創下20年來新高,接近51%。投票結果顯示,反全球化的左翼政黨和疑歐右翼政黨取得可觀成績,反之傳統親歐盟政黨的勢力則大幅萎縮。譬如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得票只有27%,比上次選舉下降了8%。法國瑪琳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極右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更得到23%支持率,壓過總統馬克龍的中間派政黨,贏得國內最多選票。結果進一步顯示近年來當地選民不滿歐盟的現況,以及對於歐洲一體的離心力。

瑪琳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極右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取得佳績。勒龐隨即呼籲馬克龍立刻舉行大選,企圖進一步挫減對方氣焰。(Getty Images)

歐盟內各國的傳統政治勢力開始失勢,過往致力於維繫歐洲團結的領袖比以往更力不從心。雖則說法國總統馬克龍仍堅持自己的歐洲持續一體化戰略,更曾經提出要建設「歐洲軍隊」,共同維護歐洲利益。但歐洲議會選舉結果表明,馬克龍的主張未必是主流民意所認可。他的最佳夥伴、德國總理默克爾又幾乎鐵定在2021年離職後退出政壇,也表明不沾手歐盟事務,德國未來的外交取向更形不明朗。英國脫歐後,法德兩國對於維繫歐盟的團結更是重要。兩國的民意取態,決定了歐洲共同體的未來發展走向。

歐洲內部的潛藏分裂,以及和美國的不咬弦(特朗普訪英,預計多達20萬倫敦人上街抗議),都威脅着過往幾十年的跨大西洋同盟運作。雖然美歐之間日益冷結的關係,不至於訴諸干戈,但雙方的猜忌、以及歐洲本身內部的分歧,都會阻礙現今針對全球反恐的長遠合作,為世界的安全穩定埋下危機伏線。

美國與歐盟國家的關係不斷冷結,加上英國勢在年內脫歐,加劇歐洲內部的不穩定性。全球安保局勢在此情形下只會更加堪虞。(Getty Images)

諾曼第登陸75周年之際,是給予世人一個機會,提醒自己:世界安穩、和諧共存,其實從來得來不易。對於各國政客來說,尤其應該將這番意義銘刻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