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抗爭關鍵字:年輕人與Be water 網絡宣傳與不割席

撰文:凌俊賢
出版:更新:

香港反《逃犯條例》爭議愈演愈烈之際,遠在非洲的蘇丹,當地有一場「還權於民」的抗爭,終見民主曙光。蘇丹軍政府與反對派周五(5日)達成協議,同意在未來至少3年的過渡期間共享執政權力。
回首漫長抗爭之路,當中除了充滿蘇丹人的血淚,更有幾個不可或缺的關鍵字:年輕人、「Be water」、網絡宣傳、不割席。

蘇丹抗爭路:蘇丹軍方4月成功推翻獨裁總統巴希爾(Omar al-Bashir),惟奪權後的過渡軍事委員會遲遲不肯放權,政局一片混亂。(法新社)

蘇丹人民迎來新時代

蘇丹在接近5個月的連續示威抗議後,軍方4月成功推翻總統巴希爾(Omar al-Bashir)30年的獨裁統治。惟奪權後的過渡軍事委員會(Transitional Military Council)遲遲不肯放權,政局一片混亂。

反對派及民眾繼續示威抗議,希望「還權於民」。軍方6月3日起血腥鎮壓,造成最少136人死亡。各地更不斷傳出軍人濫用暴力、集體強暴及搶掠等事件,約70名婦女遭強姦,至少40具屍體堆積在尼羅河畔。

反對派及後號召全國「公民抗命」,罷工罷市並癱瘓首都,最後軍政府與反對派在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和埃塞俄比亞斡旋下重啟談判,並在周五(5日)達成協議。

蘇丹抗爭路:蘇丹軍政府及與反對派6月5日達成協議,消息傳出後,蘇丹市面有不少民眾歡呼高叫「平民!平民!平民!」慶祝。(法新社)

年輕人從未真正離開 網上及街頭「Be water」

軍政府與反對派達成協議,獲視為是蘇丹人民苦盡甘來的新時代開始,不過要爭取這一絲自由空氣絕不容易。自2018年底爆發抗議活動以來,軍方鎮壓已造成大量平民死傷。

血腥鎮壓固然讓不少人恐懼及震驚,惟年輕人卻無懼鎮壓及逮捕,一時在網絡,一時在街頭,延續抗議活動。

主要反對團體蘇丹專業人士協會(Sudanese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不時以社交媒體及互聯網發表訴求,並與示威人士聯絡。

以年輕人為主的示威者亦不時在網上討論問題,並呼籲及動員走上街頭集會抗議;當遇到鎮壓,他們又會撤到安全地方,在網上重整旗鼓。這種「Be water」的抗爭,好像似曾相識。

蘇丹抗爭路:蘇丹年輕人不時在網絡及街頭交差遊走,延續抗議活動。(法新社)

網絡運動籲團結 引國際社會關注

網絡在這運動可謂舉足輕重,不但團結蘇丹人,亦助他們引起外界關注。

一名大學生6月3日在軍方清場中,因保護兩名女性而不幸中彈身亡。死者親友及後將社交媒體頭像轉成藍色。這很快成為蘇丹團結的象徵,網民在社交媒體發起「#BlueforSudan」及「#TurnTheWorldBlue」運動,以支持喪生的百多名平民。

不少蘇丹僑胞及海外支持者紛紛響應運動,社交媒體出現一片藍海,以引起西方媒體及政府關注。非洲聯盟宣布暫停蘇丹的會員國資格,國際社會亦作出譴責。

蘇丹抗爭路:蘇丹網民在社交媒體發起「#BlueforSudan」及「#TurnTheWorldBlue」運動,以支持喪生的百多名平民。(法新社)

民眾拒割席 宣傳活動重塑形象

示威者的網絡宣傳取得成效,以至蘇丹當局一度干預及強行封鎖當地互聯網。蘇丹人民再次展現「Be water」的靈活,走回街上示威。6月3日的鎮壓後,蘇丹各地城鎮陸續出現數十人以至數百人的小規模示威。

宣傳活動遍地開花,示威者舉起標語又發表演講,重申不要讓抗爭者白白死去,希望重塑運動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過百萬民眾6月8日響應反對派的不合作運動,醫師、律師、機師等各界專業人士紛紛罷市、罷工企圖癱瘓首都運作,重新形成一股強大民意。

蘇丹抗爭路:軍方6月3日起血腥鎮壓,造成最少136人死亡。各地更不斷傳出軍人濫用暴力、集體強暴及搶掠等事件。(法新社)

政府拖延談判 民心未有潰散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事實上,蘇丹情報機關自2018年12月起,一直在努力滲透到民眾的示威當中,試圖分化示威者。軍政府在推翻巴希爾後,更拒絕還政於民及多次武力鎮壓,展現出無比自信。

分析相信,軍政府當時是希望以拖延消耗民心,一方面聲稱會與反對派會談,另一方面盡可能將反對派邊緣化。可惜軍政府的如意算盤未能打響,蘇丹民心未有潰散,軍政府內部更因民意及國際壓力出現分歧。最後軍政府立場稍為軟化,並重啟談判。

蘇丹抗爭路:軍政府鑑於參與者眾,立場稍為軟化。圖為曾被視為有望成為蘇丹統治者的軍政府副領導人達哥盧(Mohamed Hamdan Dagalo)。(法新社)

香港與蘇丹相去甚遠?

蘇丹人民迎來新時代,是福是禍仍是未知之數。回顧這場充滿關鍵字的抗爭,荷蘭人權研究所(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主管比斯(Antoine Buyse)6月18日曾在英國《衛報》撰文,認為蘇丹與香港的抗爭其實有不少共通點。

他表示,兩地示威者分別從埃及「阿拉伯之春」及2014年「雨傘運動」的失敗中汲取教訓,在網上及街頭尋找新抗爭手法。他指出蘇丹人民的策略雖然未必能即時見效,但能為抗議提供持久力及適應力,以防運動遭徹底扼殺。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