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猶太主義.下】直視歷史的勇氣 探視德國與波蘭集中營教育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很多人都覺得納粹的大屠殺殘暴得難以置信,筆者這趟走訪柏林與波蘭,試着尋找歷史碎片—屠殺遺址、口述故事、受害者遺物、照片與錄像、紀念碑與藝術品,心裏不禁問:「人類怎會做出這樣的事?」的確,仇恨並沒邏輯可言,但歷史告訴我們,這是實實在在發生過,我們只能學習避免重蹈覆轍。

點擊閱讀文章前半段:在德國,尋找「隱藏」的猶太人

在德國,歷史教育相當受到重視—高中生必須修讀20世紀德國歷史,包括納粹時期及猶太人大屠殺。在柏林會看見很多本地學生團,他們都是由各地來到首都學習國家歷史,不少學校更安排學生參觀集中營。像德國的薩克森豪森集中營(KL Sachsenhausen)及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KL Auschwitz),兩座紀念博物館都擔負歷史教育重任,隨着在生的歷史見證人愈來愈少,集中營的功能更見重要。

奧斯威辛集中營是納粹最大規模的集中營,110萬人被殺。(Getty Images)

這些集中營的遊客數目近年持續上升,在去年,到訪奧斯威辛的遊客高達220萬人,2013年的數目只有150萬,2017年到訪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則有70萬。不過,不是每個德國人或波蘭人都參觀過集中營。筆者問波蘭朋友Kasia有否到過*奧斯威辛集中營參觀,她的祖母正正是集中營的倖存者,她自己卻出於害怕,一直不敢到集中營參觀,她說:

對於你們亞洲人,猶太人屠殺較有距離感,但這段歷史對我們來說,太密切了。
奧斯威辛集中營每日迎接大批旅客來訪,是人類歷史的重要教訓。(毛詠琪攝)

*注解:奧斯威辛是納粹德國最大集中營,由1942年起更成為猶太人滅絕營。由1940至1945年,納粹德軍把逾130萬人押送至這裏,包括110萬猶太人、14至15萬波蘭人、2.3萬羅馬或吉卜賽人、1.5萬蘇聯戰俘及2.5萬其他種裔人士。在集中營被殺總人數達110萬,當中約九成為猶太人。納粹黨(Nazi Party)於1933年奪得政權,那時德國猶太人口約56萬,基於納粹迫害,1933至1941年間便有約28萬猶太人逃離德國,遠赴美國、巴勒斯坦、英國、南美洲,甚至非洲和中國。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主要發生於1941至1945年,於短短數年間,在德國境內及境外設立多個集中營及滅絕營(extermination camp),在整場大屠殺中死亡的猶太人及其他族裔超過600萬。

參觀集中營是一個最赤裸地直視歷史的方法,警醒世人別重複犯錯。奧斯威辛集中營博物館裏保留了大量受害者遺物,堆積如山的鞋子、皮箱、眼鏡、梳子、被剃下的女性頭髮……還有破舊陰暗的囚室、毒氣室、遺體火化爐、押送猶太人的火車車卡……但我認為最教人不忍正視的,是一張張受害人直視鏡頭的黑白囚犯照片。下面附有小字,寫着他們的年齡、職業、入營年份、下場。而下場是等到釋放,活下來的人很少。

憑證縱使清晰,但不是人人都樂於承認。有AfD極右政客質疑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毒氣室是否存在過,甚至是否真的有人在此被殺。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總監Axel Drecoll在《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今年4月訪問中稱,右翼民粹份子及極右政黨刻意圍繞紀念文化及歷史說話。

每一件大屠殺與集中營遺物都承載着沉重的歷史回憶。(毛詠琪攝)
當涉及歷史修正主義,以及我們需要交代的歷史,我們有責任大聲說出來。
德國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總監Axel Drecoll

右翼政黨崛起 歷史修正主義抬頭

毗鄰的波蘭亦彌漫着一股歷史修正主義風潮,右翼執政黨「法律與正義黨」(PiS)於去年提出修改法案,指控波蘭曾參與及主導二戰納粹罪行的人(例如把納粹集中營稱為「波蘭集中營」),最高可判監三年。但礙於國際社會猛烈抨擊,波蘭政府再次修訂這條「惡法」,相關罪行不屬刑事,亦毋須監禁。然而,這些極右政權或政黨,都正威脅作為集中營作為歷史敘述場所的角色。

波蘭右翼示威者上街,重申集中營是納粹德國的責任。(Getty Images)

「他們(PiS)推動很多瘋狂的極右政策。」Kasia說,右翼政府一邊大派福利,例如生育孩子每月可獲發幾千元(港幣)津貼,女性享有長達一年產假等;另一邊則在推動這類右翼、保守政策,除了上述的「集中營惡法」,最顯著的就是草擬收緊女性墮胎權益。但 Kasia 也認同,波蘭國家經濟正穩步上揚,百姓安居樂業,就算政府推動這些「瘋狂」政策,社會阻力也不會太大。

德國猶太社群有一個自我比喻,他們是一個「坐在行李箱上」(sat on packed suitcase)的民族。筆者在柏林訪問了從事對抗「反猶太主義」工作的Sigmount Konigsberg,他說,1945年之後,納粹恐怖陰霾未散,逃過一劫的猶太人都不欲留在德國,那時他們會把行李箱打包妥當,準備隨時離開。「我在鄰近法國的德國小鎮長大,跟我一起成長的人都離開了,去英國、法國、以色列、美國……只有我和另一個朋友留在德國了。這是我們接受教育的一部份,我們被告知『我們的未來不在德國』。」

列車當日把猶太人大批進到奧斯威辛集中營。(毛詠琪攝)

久藏的「行李箱」 或要再次打開

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德國猶太人心裏的行李箱一直被藏好,覺得自己想留在德國生活,但現在,反猶太主義再度上漲,令他們有感人身安全不及十年前,又開始尋找收起來的「行李箱」。「你有想過離開德國嗎?」Sigmount沉默片刻,吐出一句:「還未,但我不會說永不。」儘管一生都在德國生活,此際他已說不清能否留在這裏,這不是掉以輕心的時候。

「當一個族裔在自己出生的社會面臨被滅絕,這是一件可怕的事。」還未當首相的邱吉爾於1937年曾說了這番話。如果有朝一日,你的出生地、定居地都容不下你,你無奈要帶着行李箱離開,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臨別之前,筆者請求為Sigmount拍張照片。直視鏡頭,微笑着的,是今天在德國遇見的猶太人。

罼生都在德國生活的Sigmount,也不排除有日要離開故土。(毛詠琪攝)

上文節錄自第17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2日),文章原題為《我在德國尋找隱藏的猶太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