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趨自動化生產 UBI能破解勞動人口「失飯碗」問題?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的民主黨初選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雖然被認定為「陪跑份子」,不過近幾個月他卻成為了網絡上的熱話人物。事關他最出位的「自由紅利」(Freedom Dividends)政綱,廣獲網民支持。這政策提出要向每名18歲以上的國民每月發放1000美元。
這項政策背後,其實基於西方社會對於「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多年來的討論,更獲矽谷科技界不少猛人關注。今次,終於有候選人在選戰場上大膽推廣出來。

楊安澤的「自由紅利」政綱,讓他在民主黨選舉中突圍而出,深受網民擁戴。(美聯社)

為讓這個看來只有空想的理想主義政策變得實際可行,楊安澤在本月12日宣布,正式推行試驗計劃:隨機找來10個美國家庭,每月派發1000美元,為期一年,並在網上呼籲大家踴躍報名參加。

CNN民調顯示,他的支持率在所有參選人之中,排名第六。不過,Google在8月份的搜尋數據顯示,網民對楊安澤的搜尋量,比起熱門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還要高出171%。

楊安澤提出「自由紅利」政綱,看上去好像是嘩眾取寵,迎合民粹。實際上,「自由紅利」其實即是全民基本收入。而UBI的爭議,其實早在幾年前已經有引起討論,當中以矽谷科網公司對UBI的討論尤強。

第四次工業革命 藍領勢「掉飯碗」?

Tesla現任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去年在Twitter上指出,當未來AI人工智能取代大部分人類工作的時候,就有需要在社會推行UBI。

億萬富豪馬斯克是全民基本收入(UBI)的支持者。他認為,當人工智能時代到來,UBI是不可或缺的社會政策。(路透社)

有些人會覺得,UBI只是福利主義者或極左翼人士的理想設想。無疑,UBI的本質是福利主義政策。不過,單以「民粹」之類來形容UBI,卻也未必完全公道。UBI之所以為雲集全球精英的科網界人士所認真討論,在於它與解決未來世界的社會問題有切身關係。

UBI是應對未來世界生產自動化、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趨勢。而這個趨勢,比起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快,更大規模。所以,UBI才能這麼「貼地」為大家所討論。

根據IBM商業價值研究院(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未來三年,在全球最大的12個經濟體,超過1.2億個工人需要經過再培訓過程,才能應對因人工智能而促成的自動化技術發展。

顧問公司麥健時(McKinsey & Company)的數字亦顯示,2030年前,會有超過8億個工作崗位因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而流失。

自動化生產時代的到來,藍領工人的生計將成未來世界的一大社會危機。(Getty Images)

不論是任何行業,在科技研發、生產、能源等方面,自動化技術及其應用到的人工智能都將會大派用場,所以「工業4.0」是先進工業國家率先擁抱的大趨勢。

不過,自動化生產的普及,後果便是使更多藍領「掉飯碗」。假設工業高度自動化下,社會生產力不會下跌,但卻把勞動力從沉悶、機械化的生產崗位釋放出來,聽起來是好事。

那麼,當工作崗位不敷供應,社會應如何照顧這群「失業大軍」?

支持者的推論認為,UBI就在這方面發揮作用。

不用為兩餐節衣縮食 繼續裝自己

Facebook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2017年於母校哈佛大學演講時,對UBI表示支持。他認為,UBI能夠激發更多創業家的創意潛能。「現今是一個時機,讓我們這個世代為社會契約重新定義。我們應該發掘像UBI這樣的想法,使到每個人有能力嘗試新的東西。」

Facebook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朱克伯格,早年與哈佛大學同學共同創業,成功致富。(資料圖片/路透社)

生產線上,機器可以取代人力,但UBI理論支持者相信,人類還有很大的創意潛能有待發掘,而這些東西,自動化機械及技術是取替不了。UBI的作用,就是希望刺激這群被機械取代日常工作的人,能夠繼績無顧生活之憂,並有餘錢去讀書進修、創業,從而在自動化經濟社會中開闢另一道新的營利方式,造就更多的發展可能,從而促進更高層次的社會進步。這是未來世界自動化技術主導製造業之下,人類利用知識、自身潛能而繼續進步的誘因。

當然,UBI引起憂慮的地方亦可想而知。

變相「養懶人」?

首先,UBI保障了社會上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就是「不用做也有飯吃」,自然便惹來「養懶人」的質疑。

前《紐約時報》記者兼作家、著有《Beaten Down, Worked Up: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American Labor》一書的Steve Greenhouse坦言,要期望社會上每個人都變成「創業者」,這想法太不切實際。

「我能理解到背後的理想主義情緒,當美國國內有3000萬個工作崗位開始流失,一切變得自動化....」,「我相信自己比楊安澤接觸過更多藍領工人,他們很大部分人不是創業家。他們只需要一些收入。」若要以楊安澤提出月派1000美元為UBI標準,Steve Greenhouse質疑,單憑領取UBI過活的國民,其生活質素會變成怎樣。

有學者對UBI的前設提出質疑:是否每個人都是創業家?(Getty Images)

另一方面,按估算,若在美國實行UBI,每年所涉及的公帑將高達3萬億美元。即使是不將小童、家庭年收入高於10萬美元(約78萬港元)和接受社會保障的退休人士計算再內,也需要耗上1.5萬億美元公帑。要知道,2020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全年總預算也都只是4.7萬億美元。所以,要落實不少美國科網精英都建議的UBI,至少在今天,顯然仍是理論階段。

不過,楊安澤在今屆民主黨初選已將UBI這個概念帶入普羅社會,讓群眾對其有基本認知,相信是促進討論的一大進步。

同時,總統特朗普一直致力提倡把工業生產及製造業職位「帶回美國」,但工業自動化是必然趨勢,勞動力架構日後亦無可避免需要調整。縱使UBI現階段可能尚未成熟,但長遠而言也是值得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