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大航海.二】沒有硝煙的戰爭 融冰海洋成中美角力場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因應全球暖化、海冰退卻,北極無論是在能源開發和新航海路線兩方面都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和發展空間。除了俄羅斯在區內擁有主導地區外,其他各國均希望急起直追,搶先霸佔發展這片「極北之地」的有利位置。(此為【北極大航海時代】系列專題之二)

探索:「能源爭奪戰」風雨欲來

美國同樣在北極地區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儲備,包括三分之一未開發石油和一成三未開發天然氣。自奧巴馬政府開始,美國已將北極事務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並於2013年發布「北極地區國家戰略」,提出要改善預測天氣準確性、導航設備和高緯度地區通訊能力。奧巴馬又藉着國家於2015至2017年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期間,積極推動各國家正視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育議題。

然而,美國不論在地區軍事和人口方面均難與俄羅斯抗衡,連破冰船數量和投資也十分有限,而且在區內沒有深水港。不過,在「否認氣候暖化」的特朗普上台後,華府的北極政策轉為只聚焦於經濟方面。2017年4月,他簽署行政命令開放北極的受保護水域,以勘探石油和天然氣;翌月國會通過稅改,推翻了四十年前對北極圈地區的開採禁令,允許在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區開採原油。

奧巴馬入主白宮的年代未有對北極發展足夠的重視。(Getty Images)

美國在北極的國家利益包括軍事戰略、國土安全,以至政治經濟等幾方面:美國需要在區內擁有一定軍事實力,以確保航行與飛行自由,為保護國家利益,必要時可以單方面採取行動;其次是防止恐怖襲擊或其他犯罪行為;最後是擴大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存在感,不僅要能保護專屬經濟區權益,還要有能力適當控制鄰近水域。

美國目前在北極地區駐有約25,000士兵,海軍計劃明年會將艦隊編制增加至100個單位,包括航空母艦、驅逐艦與巡洋艦等,還將強化海岸防衛隊及海軍軍備,長遠組成一個有效的監察網絡。

美軍在北極的勢力目前無法抗衡俄羅斯,論地區整體實力,美國只能算是中等國家水平。(網上圖片)

作為全球最大能源進口國的中國,乘着俄羅斯「向東望」之便,終於有了合作開發的機會。2018年1月,中國國務院公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將自己定位為「近北極國家」,成為北極事務的利益攸關方。該文件首度提出「冰上絲綢之路」的概念作為「一帶一路」的延伸,爭取更多機會參與在區內事務。中國還積極參與北極科研和基建,並擁有「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破冰船作考察用途。

中國資金亦試圖加大北極地區的投資,除了在俄羅斯投資開採能源外,又在格陵蘭勘探礦產。中國電信巨頭亦渴望與芬蘭一間想鋪設連接北歐和亞洲巨大新型海底互聯網電纜的公司合作。中國又不斷尋求和北歐國家的貿易協議和發展港口基建等項目。

中國近年在北極大力發展,除投資、能源開發外,科研也是重點之一。(VCG)

中國另一個目標是北海航道,華盛頓智庫組織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高級研究員孫韻表示,中國向北極的擴展遵循以資源為中心的戰略,而非領土戰略。她又表示,中方除投資能源外,亦希望獲得新的海上通道,縮短來往歐亞之間的運輸時間。國企中國遠洋運輸公司(COSCO)過去五年多次派貨船穿越北極地區,並於今夏作更多航行。

今年4月,五角大樓在提交給國會的《中國軍力年度報告》中首次提及北極,並警告指中國在該地區的存在不斷增加,包括可能在未來派核潛艇往北極。其後,蓬佩奧亦在一個北極圈附近召開的外交部長會議上,批評中國「來勢洶洶」。

透過參與海洋科學研究和擁有開發資源技術,是非北極國家加入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的資格門檻。東北亞各國為了爭奪北極話語權,紛紛出台闡明立場的政策文件,如韓國的「新北方政策」和其具體落實政策「九橋戰略」,希望在天然氣、鐵路、電力、航道、造船等領域和俄方合作。日本也於2015年提出《日本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惟日方的北極戰略缺乏明確方針,在國家定位和目標上也較含糊。連靠近赤道的新加坡,也於2013年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積極爭取話語權。

北極地區的豐富資源引起各國高度關注。(Getty Images)

未來:駛向未知的雪白迷霧

隨着北極地區在全球發展上變得愈來愈重要,區內地緣衝突的張力難免轉趨緊張,軍事化的發展也會加速,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有待解決和處理。 現時,負責治理北極地區事務的主要組織是北極理事會;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和美國另組「北極五國」(The Arctic Five),以臨時性質討論重大地區議題。除此以外,北歐理事會(Nordic Council)、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等國際機構亦有參與討論和研究區內各種問題。

北極理事會的《2009北極海運報告書》預計,2030年起,西北航線和東北航線或因大範圍融冰而長時間開通。Bennett指出,雖然上述情況有可能發生,但不認為人們真的希望在北冰洋未來十年內變得完全無冰。她表示,北海航道在創造貫穿歐亞捷徑方面的影響相對有限:「我認為在可見的將來,即使蘇彝士運河路線更長,而且政治上不穩定,但新的北極航線依然有太多未知數,如難購買保險。」

Bennett因此認為,北極「大航海時代」對全球的主要影響將集中在能源方面,特別是天然氣上,北海航線將有利這些資源進入中國等亞洲市場。她認同開發北極雖然會為各國政府、大企業和相關持份者帶來不少利益,但表示:「那些生活在北極的原住民將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房屋將受融冰嚴重影響。這些人不會從發展中獲益。」

上文節錄自第18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30日)《北極大航海時代 地球暖化掀能源爭奪戰幔》。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