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大航海.五】迎接融冰時代 北歐小國上位記不日上映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發生在北極的資源爭霸戰已儼如大國競技場,外界的目光焦點難免全都放到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列強之上。其實,伴隨着融冰而來的還有一齣由各北極小國伺機上位的好戲。長年活在歐洲大國陰影下,這偏隅一方終於迎來世界格局劇變的契機,藉此想要擺脫「歐洲閒角」的刻板形象,在二十一世紀海洋經濟時代搶佔有利位置。

其中有力擔當主角的包括芬蘭,而其成敗關鍵可能落在位於波的尼亞灣海岸線上的港口城市奧盧(Oulu)。這個位於北極圈南方160公里且擁有獨特自然景觀的城市人口不到20萬,卻是芬蘭北部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這裏四季分明,從夏天的午夜陽光到冬季的涼爽天氣,以至迷人的北極光照亮的極夜;最為人熟悉是手機公司諾基亞(Nokia)曾在這裏設立了很多研發中心,由手機業務轉攻5G通訊設備,靜待5G時代來臨。芬蘭政府如今還賦予奧盧更多「戲份」,成為未來歐盟商品進入北極海航線的重要起點。

奧盧一直是芬蘭的熱門旅遊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電子業取代傳統工業後,奧盧曾經是全球科技重鎮之一,吸引不少相關行業人才到當地工作。雖然諾基亞已今非昔比,但當地仍留住了大量工程師人才,他們未有因諾基亞的失意而離開,不少反倒留下來發展科技初創公司,並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不少公司已進駐諾基亞的舊辦公室。

奧盧曾是全球科技重鎮之一,也是北歐商業、物流運輸和文化中心。(City of Oulu)

諾基亞翻身 打造芬蘭5G城市

奧盧今天是北極地區發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不但是北歐商業、物流運輸和文化中心,也是區內的門戶城市。令人期待的是,這裏已規劃了不少未來十年的重大項目,包括諾基亞正在這裏構建基站,打造5G城市。

除了上述願景,一些具體項目亦相繼進行。芬蘭成功說服挪威政府合作興建一條從奧盧到挪威希爾克內斯(Kirkenes)的跨國鐵路,希望把波羅的海和挪威北邊的巴倫支海串連起來。兩國均想藉着這條鐵路促進旅遊業,並將北極地區的豐富資源如礦產、木材和魚獲更快速地運往亞洲市場。

芬蘭亦已和愛沙尼亞政府達成協議,在兩國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和塔林(Tallinn)之間建造一條高速海底鐵路,預計項目將在2024年完工。該國打算透過這些基建項目打造成地區運輸樞紐,以迎接北海航道未來長時間通航。

諾基亞有意在奧盧打造5G城市。(Nokia)

芬蘭之所以有力擔當要角,其中一個原因還有該國領先的破冰船產業。目前,北冰洋上所有資源開採、交通運輸、科研以至軍事活動,無不需要破冰船協助開路。作為全球主要破冰船生產國之一,芬蘭公司設計或建造的破冰船佔全球市場六成之多。該國擁有世上第二多破冰船,雖然十艘的數量遠較排第一俄羅斯的46艘少,但曾為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設計多艘破冰船,並計劃未來出租破冰船予有需要國家。

俄羅斯交通部的資料顯示,2017年行經北極運輸的970萬噸貨物中,只有不到20萬噸真正利用北海航道運輸,其餘主要是從俄國透過管道輸送到亞洲的液化天然氣。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北極海洋治理專家Daria Gritsenko表示,未來人類在北極海域的活動肯定會愈來愈多,但不要期待新航線會在不久的將來取代傳統的蘇彝士運河航線。

芬蘭的破冰船產業處全球領先位置。(Getty Images)

網絡覆蓋差 挪威建極地「寬頻帶」

另一北歐國家挪威在北極地區擁有第二多的能源資源,僅次於俄羅斯。該國正和美國及其他國家合作,構建北極區內新的寬頻通訊網絡。今年6月,該國貿易和工業部長Torbjørn RøeIsaksen強調:「北極地區的寬頻覆蓋範圍很差,而且不穩定。」當局已向國營航天企業注資約一億美元,計劃於2022年發放兩枚國家衛星,以改善目前通訊困難的狀況。

負責的航天公司Space Norway表示,項目將會帶來巨大影響,包括拖網船、油輪和郵輪在內的各種船隻,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穩定上網,搜救和危機管理等多個方面將因而受益。國防部長Frank Bakke-Jensen表示:「這對於需要通訊的作戰部隊而言極為重要。」

挪威目前在這個項目上與美國合作,長遠增加北極地區的通訊能力,並將允許英國、法國、德國和加拿大等盟友使用。Space Norway表示,新衛星系統可加強對北極地區的監視及主權保護。

挪威作為地區資源豐富的國家,近年積極改善地區通訊困難問題。(路透社)

隨着北極旅遊的需求上升,有挪威旅行社打造了從俄羅斯聖彼得堡出發,穿越俄羅斯北極地區前往挪威的11日火車旅遊路線,沿途會經過彼得羅扎沃茨克、歷史名鎮克姆和北極圈最大城市摩爾曼斯克。旅客在摩爾曼斯克下車後,會乘坐巴士前往挪威的希爾克內斯 ,然後乘船前往奧斯陸或乘飛機前往Spitsbergen島作行程終點。

挪威的地理優勢十分明顯,除了極長的海岸線,國內北極地區的發展亦較為城市化和現代化。此外,氣候暖化目前對該國的影響亦不如阿拉斯加等地般嚴重。加上挪威本身的航運業和擁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等因素,令這個國家在融冰時代的北極中受益。

歷史上,這些北歐小國因為地理上的邊陲位置,一直無法躋身歐洲政治和經濟核心。可是,假若全球暖化的趨勢持續,海冰不斷退卻或許會令北極未來的貿易角色更形重要,而上述各國也因本身在北極地區的戰略位置而受益,長遠或能在歐洲以至全球事務上佔較多「戲份」。

挪威擁有極長的海岸線,地區整體發展相對城市化和現代化。(路透社)

百年一遇:發展契機VS融冰威脅

目前討論融冰情況的預測準確與否尚言之過早,惟北極擁有的豐富資源和航運路線的潛力是各國無法視而不見的,各國亦深明早着先機的道理。不過,要上位從來不容易,在極端嚴寒的冰雪之地可能更難。缺乏基礎設施是北極地區目前發展的一大障礙,要配合發展,船舶導航和製圖、無線電和衛星通訊、破冰船能力和港口及相關配套設施都必須有顯著改善;道路、鐵路、飛機場等基建亦有待加強。雖然俄羅斯已經投放不少資金到區內,但還遠遠不足夠。

另一個極地挑戰是永久凍土(Permafrost)融化問題,因這個情況可能會釋放出如甲烷等溫室氣體,或進一步加速全球氣溫上升,導致惡性循環。去年甚至有報告指永久凍土融化有可能釋放出大量有毒水銀,為全球人類的健康帶來風險。永久凍土融化的威脅,未來或將令北極國家的政府、企業和居民背負沉重代價,給本來小國寡民的北歐國家帶來一定負擔。

永久凍土融化問題是北極地區的一大煩惱。(Getty Images)

說到底,北極戰略對美國和俄羅斯等大國而言,或許只是國家戰略的一小部份,但對於北歐國家而言,北極就是國家發展重中之重。因此,他們近十年來先後發布北極發展政策,如挪威表明將地區作為未來最重要的戰略優先,提出傾全國之力開發北極經濟;丹麥、瑞典、芬蘭和冰島也紛紛發表類似政策。

這些小國深深明白自身的不足,也清楚夾雜在中美俄等「主角」之間的生存之道:在北極發展的利益所在,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氣候環境等議題上,對尋求軍事手段介入的意圖不太強烈。他們亦傾向透過推動合作和對話,建立具透明度且互相信任的機制,在國際法範疇內協商發展,在未來進一步發揮軟實力,以助參與北極事務,並扮演地區合作的推動者、地區知識領導者或環保倡議者等角色。

上文節錄自第18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30日)《迎接融冰時代 北歐小國上位記不日上映》。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