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根拔起 美國和平計劃欲毀滅巴勒斯坦人記憶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當2020年1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片面宣布《和平促進繁榮》(Peace to Prosperity: A Vision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Palestinian and Israeli People)的中東和平方案後,果不其然引起巴勒斯坦與眾多伊斯蘭國家的聲討反對。但美國仍執意推動,並不顧聯合國安理會正在草擬譴責以色列的決議,仍打算在2月6日要求安理會舉行非公開會議,由負責斡旋巴以關係的特朗普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介紹這份倍受訾議的計劃書。

英媒《衛報》(The Guardian)報道,庫什納曾向美國國務院前官員亞倫大衛米勒(Aaron David Miller)說:「不要向我談歷史……我也告訴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不要向我談歷史」。但若細究美國這份所謂「世紀交易」(Deal of the century)的計劃後,將會發現庫什納不願聽、不願談的,其實只有巴勒斯坦人的歷史,更精確的說,是以色列如何侵佔與驅逐巴勒斯坦人的黑暗歷史。

輿論多抨擊該計劃過度偏袒以色列,從土地劃分、難民返鄉權、解除武裝、耶路撒冷地位以及水資源等方面,指責這對巴勒斯坦多麼不公不義,令巴勒斯坦成了班圖斯坦(Bantustan)式的有名無實國家。但時人較少關注到計劃裏提及的「巴勒斯坦建國基礎」五項要點裏,第三項竟赫然是「巴勒斯坦人必須終結包括學校課綱與教科書在內,旨在煽動或促進仇恨或對抗鄰邦、抑或補償或激勵犯罪或暴力活動的所有方案」。這不但形同禁止巴勒斯坦人起身反抗,同時也打算藉由教育連根抹除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意志,最後服從以色列殖民般的壓制。

庫什納(左)因提出嚴重偏袒以色列的中東和平計劃備受抨擊,圖為2019年庫什納前往耶路撒冷會晤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Reuters)

計劃中的《教育與和平的文化》(Education and Culture of Peace)一節裏,還進一步擺出促進巴以和平的名義,要求官方媒體停止煽動暴力、恐怖主義與殉教,相關的教科書與課程也不許有悖於雙方和平,更不能否定另一方的生存權。表面上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雙方都受到規範,但明眼人一看即知這僅僅只針對巴勒斯坦。

而且計劃規定美國、以色列與其他鄰國有權「提供必要協助」督促巴勒斯坦達成建國基礎五項要點,這無異於巴勒斯坦的意識形態、媒體、教育全都得受各方聯合監控,絕不允許出現任何不利以色列的言行。簡單來說,巴勒斯坦被禁止向計劃說不、被禁止提出自己的和平方案、被禁止抵抗以色列的無盡壓迫、更被禁止傳授後代有關巴以衝突的歷史真相,完全剝奪巴勒斯坦人的主權與記憶認同。

為了塑造復國的合法性,以色列習於利用考古發現,論證猶太人在當地生存千年的悠久源頭;或是拆除阿拉伯人的住所與古蹟,以及銷燬政府文件,好宣傳猶太人在1947年後進佔的土地上其實不存在阿拉伯人的謊言,以規避猶太軍隊種族清洗的罪責以及阿拉伯難民的返鄉權。以色列有時甚至會干預外國教材的發行,例如2016年美國麥格羅希爾出版社(McGraw-Hill Education)的《全球政治:參與複雜世界》(Global Politics: Engaging a Complex World),就因在第123頁,如實刊登1946至2000年間以巴雙方土地變遷的地圖,結果被指控為「說謊地圖」與「反以色列」,迫使出版社不得不撤回並銷燬該書。而近期最知名的案例,恐怕就是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達農(Danny Danon)於2019年5月在安理會會議上,直接舉起聖經稱這是希伯來人擁有以色列土地主權的證據。

而今,以色列與美國還打算把歪曲歷史的手法硬套在巴勒斯坦身上,這可比奪取土地的影響還深遠可怕。端舉幾項史事,如1948年4月代爾亞辛村(Deir Yassin)遭猶太復國組織伊爾貢(Irgun)與萊希(Lehi)屠殺,超過110名阿拉伯村民遇害,引發阿拉伯人一波又一波的難民潮,令猶太軍隊得以大肆攻城略地。1948年6月,以色列首任總理本─古瑞安(David Ben-Gurion,1886─1973年)還振振有詞地向內閣誓言「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他們回來」。試問,假如巴勒斯坦人照實敘述這段往事會被認定煽動仇恨,難道要美化成伊爾貢與萊希親切地入村,阿拉伯居民見到後個個自願引頸就戮嗎?

倘若不能在媒體與教材裏傳授以色列、歐美強權與阿拉伯鄰國如何操弄與犧牲巴勒斯坦人的歷史,那麼被迫離鄉背井的納克巴(Nakba)苦難日,將成為以色列沾沾自喜的建國偉業。1967年的「六‧五戰爭」,以色列併吞約旦河西岸與東耶路撒冷,也將成為猶太人「收復故土」的光輝之舉,而非巴勒斯坦人被隔離與剝削的悲劇開端。還有1982年黎巴嫩貝魯特難民營大屠殺,也只是以色列軍隊偕同黎巴嫩長槍黨剿滅威脅自身安全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而不是躲避兵鋒的無辜難民慘遭屠戮。甚至,巴解組織的創立與奮鬥、以及整體巴勒斯坦人抵抗欺凌的血淚,全都可能遭改寫、忽視與否定,以免有礙「創造和平的文化」。

雖然這份「世紀交易」註定不可能得到巴勒斯坦人的同意和實施,但這些較罕受矚目的苛刻條件,正揭露以色列希冀在肉體上消滅巴勒斯坦人的抗爭,連精神上的抵制都意欲消滅,藉此中斷巴勒斯坦人的記憶傳承,最後蜕變為接受以色列統治的順民,完全遺忘自己曾有過的家園與為何爭取生存尊嚴。縱使美國與以色列也明白該計劃不會實行,但這種作法與居心仍應被狠狠批判。

而更糟糕的是,由於計劃也允許阿拉伯鄰國監督巴勒斯坦有無實施建國五項要點,因此諸如約旦曾在1948年與英國和以色列秘密交易、好併吞約旦河西岸之類的背叛史事,恐怕也不會被同意教授。加上自從美國研擬以巴和平方案的消息傳出後,阿拉伯諸國表面上持反對態度,但多未以實際行動捍衛穆斯林弟兄的權益,巴林、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埃及反而還參加了美國於2019年6月主辦的「和平促進繁榮」(Peace to Properity)經濟研討會,未理睬巴勒斯坦呼籲抵制的要求。因此巴勒斯坦人的認同,將不只受到美國與以色列的宰制,連口口聲聲支持復國的阿拉伯同胞們也可能成為幫兇。

美國與以色列連手推出的和平計劃,不僅想打壓巴勒斯坦人的記憶與生存權,其整份文本的立論視角也存在嚴重偏差。如導言的《背景》開篇第一句便稱「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俱飽受彼此長期存在與無窮盡般的衝突所害」,之後的段落還有形容「當以色列公民飽受暴力與恐怖主義的結果所害時,以色列人仍渴望和平」等語句,將握有壓倒性優勢控制土地的以色列描述為受害者,完全忽視巴勒斯坦遭逢的壓迫、與以色列多次犯下違反聯合國決議的暴行的罪惡。但無論以色列、美國以及其他盟國如何強加這種扭曲的言論,事實將正如亞倫戴維米勒引用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年)的名言:「過去從未死去,甚至從未過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巴勒斯坦人永遠都不會接受記憶遭抹滅,更不會停止反抗,使以色列單方面巴望的勝利式和平不可能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