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的商機 視頻會議軟件Zoom爆紅後的隱憂

撰文:衛木槿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連帶衝擊實體經濟,讓全球許多企業面臨生死關頭;不過,疫情同時卻也帶動新興科技產業的發展,為因應疫情期間在家辦公的需求,視頻會議軟件的普及化得到飛速成長。其中,美國加州科技公司Zoom以及其遠端會議軟件服務廣受歡迎,更成了火熱的關鍵詞。

然而,伴隨高度關注而來的,是Zoom在信息安全上的漏洞與爭議,這讓Zoom在初春的短短几周就歷經樓起、樓塌的過程。

根據Zoom官網指出,截至2019年12月底,在Zoom上進行的每日免費和付費的會議參加人數最多約為1,000萬;不過,到了2020年3月,Zoom每日會議參與者大幅增加為超過2億人次。

綜合媒體報道,許多大型企業與機關都採用Zoom,包括日本企業樂天(Rakuten)、日本航空;台灣的華碩、中華電信、趨勢科技,就連台灣大學的遠距教學也是採用Zoom;美國重量級企業甲骨文、Uber、學術重鎮史丹佛大學等亦是客戶。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企業利用Zoom視頻會議軟件進行線上會議。(Reuters)

↓↓↓想知還有公司因疫情受惠,請觀看圖輯:

+2

Zoom的熱門程度除了在用戶數上體現之外,也反映在該公司的股價上。2019年 12 月至今(2020)年 1 月初,Zoom 的股價一直維持在 70 美元上下,不過,3月以後高點竟翻倍有餘達到 160 美元。由此可見,Zoom在疫情危難時刻得到增長的「機會」。

但是,Zoom的發展機會來得快,其引發的爭議也迅速降臨。自3月底開始,Zoom陸續傳出有數據外泄之虞,包括有用戶指出使用iOS系統下載或打開Zoom App 時,系統會向Facebook發送用戶的手機型號、時區、城市、運營商等信息。

據美媒《華盛頓郵報》報道,Zoom的會議視頻能在網絡上被公開搜索,比如小公司開視頻會議、小學生上網課、甚至是家庭內部的私密談話等內容,其中有許多視頻內容夾帶個人可識別訊息,這些私人訊息都在網絡上一覽無遺。

Zoom的股價在疫情期間攀升,股價從60美元一路飆升至最高160美元。(截圖自新浪財經)

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公民實驗室(Citizen Lab)研究人員最新報告也指出,Zoom透過非標準加密方式,向中國傳送加密訊息。Zoom執行長官Eric Yuan(袁征)向美媒 「TechCrunch」表示,此舉是為了能在網絡數據量激增的時候,透過備用數據中心列表讓用戶能連接,以保持Zoom服務的穩定性,但這說法仍無法消除用戶心中的疑慮。

此外,隨着越來越多人使用Zoom,Zoom也接連爆出許多非法入侵的案例,這些現象還被命名為「Zoom-Bombing」。比如說,有人使用Zoom平台網絡課堂分享色情圖片、或是在大學講座平台散播種族歧視言論。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近日也表示因收到多起「Zoom-Bombing」相關報告,故對Zoom提出安全性警告。

由於眾多安全漏洞,讓許多用戶如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紐約市各級學校、美國國家航天總署(NASA)和英國國防部等機構已先後宣布禁用Zoom。

Eric Yuan生長於山東泰安,1990年代中期前往美國,於2011年創立Zoom,其總部位設在美國矽谷,研發團隊成員多來自中國。(AP)

對於這些安全性的指控,Zoom除了於第一時間致歉外,同時宣布暫停所有新功能的研發,並將工程資源轉移到處理安全問題上。另外,他們也宣稱將發起「漏洞賞金」等措施,鼓勵用戶發現漏洞,並將「與第三方專家進行全面審查」,以確保程序能夠讓用戶安全使用。不過,這些聲明與作法能否消除用戶疑慮仍待觀察。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人群社交的虛擬化,更加深大數據在生活中的落實,但與此同時,「安全性」與「隱私」的問題在此刻也迫切地浮現出來。在網絡無國界的當前,對於推陳出新的各種新媒體界面,各國實在有必要針對這些接口的信息安全進行監理與控管。

如何在科技創新與民眾隱私、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是須被高度關注的問題。人類一面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成果,但同時也暴露在信息不安全的高度風險之中。隨着這次疫情連帶造成的,是大數據時代下的各種安全與倫理爭議問題,像是大數據的商業化與用戶隱私的倫理邊界究竟何在?而在萬物互聯的當下,用戶的隱私又該如何得到有效保護?進一步問,在創新科技發展過程中,到底是科技為人類服務,還是人類得服膺於科技?

目前,全球似乎還未對相關問題有相對應的規範,簡言之,「法律仍舊落後於科技」。這次Zoom造成的爭議,再度牽動社會對信息安全性的警覺,在在提醒各界必須認真重視此問題,否則人類面對科技快速發展帶來的問題將難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