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回魂2】童年陰影影響深遠? 了解恐懼症成因及治療方法

撰文:霍芷晴
出版:更新:

電影《小丑回魂2》近日上映,上、下集的主題是講述由七位主角組成的Losers’ Club怎樣團結地克服童年及青少年的恐懼,所以與其說它是一齣恐怖電影,或許歸類為兒童歷險成長電影會更為貼切。然而,人們為什麼會患有恐懼症呢?有方法可以克服這些恐懼的感覺嗎?

在電影中,每位主角都對不同事物有着恐懼,例如小丑、扭曲的女人畫像、痲瘋病人及大量血漿等,然後「小丑」Pennywise就會化成他們所恐懼的東西去嚇他們。﹙電影《小丑回魂》劇照﹚

記得在第一集《小丑回魂》中,每位主角都有自己害怕的事情,例如是小丑、扭曲的女人畫像、痲瘋病人及大量血漿等,然後「小丑」Pennywise就化成他們所恐懼的東西去嚇他們。其實在現實中,除了危險及恐怖的事情,也有不少人會連看見雀仔、雞甚至是羽毛都感慌張吧!這些害怕也許是有跡可尋的,但害怕又是否直接等於患上恐懼症呢?這次便請來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張傳義博士來為大家解答。

1.中華地區最常見的是哪幾種恐懼症?

張博士引述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於2017年發表,共收集了二十二個國家合計十多萬人的心理醫學研究,讓大家對恐懼症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據報告指,女士一般比男士容易患上恐懼症,而出現恐懼症的平均年齡為八歲」。

另外,雖然每個人所恐懼的事情可能不一樣,但以下六種恐懼症是全球最為常見的種類:

全球最常見的六種恐懼症:﹙排名按比率遞增排列﹚

【全球常見恐懼症排名:第六位】飛行﹙1.3%﹚﹙omar-prestwich/unsplash﹚

其實很多人都喜歡周遊列國,從小便有很多搭飛機的飛行經驗,所以不論是歐美國家如美國、德國,還是亞洲國家如日本、中國及深圳,對飛行恐懼的比率都最低。另外,報告還指出高收入國家如法國、意大利及新西蘭等國家,有恐懼症的人數會較低收入國家的多。張博士表示:「以畏高為例,因為高收入國家比較多高樓大廈,而低收入國家則相對少,故後者感畏高的人亦較少。」

2.哪個程度的警慌才算是患有恐懼症?

張博士指,其實有很多人都怕曱甴、老鼠及昆蟲,但卻不能就此斷言這就是恐懼症,「有恐懼反應不一定是病,但若對某東西的恐懼會阻礙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或是情緒長期因這種恐懼而受困擾,甚或是只因看到或想像都該事物便會引發一些不合常理的奇怪行為,這便是恐懼症。」

3.哪些原因會導致患有恐懼症?

恐懼雖是很個人的事情,但其實它也可能是由先天基因所導致的!張博士指:「例如蛇、曱甴、蜘蛛及獅子等,都有遠古的歷史,早至幾千、幾萬甚至更遠古年代的人已經害怕牠們,所以在人類先天基因的演化下,我們會較容易理解這些事物的危險性,加上後天的學習,人們就會較容易對這些東西產生恐懼。」反觀汽車等現代產物,由於它在人類文明只有百多年的歷史,人們對它的認識未夠深刻,因此在先天上會較少人對它產生恐懼。

不過,張博士亦強調後天的教育亦可孕育出恐懼的感覺,例如他在大學擔當講師時,每年便都一定有同學表示很怕雀仔、羽毛及雞。「在成長階段中,家長的反應會直接影響小朋友對事物的感覺,例如媽媽帶小朋友去街市時,看到小朋友走近雞籠時,就會緊張地說:『會啄你呀!』、『牠的咀很尖,會啄走你的眼睛!』之類的說話,令小朋友對雞慢慢產生了危險的認知,甚至看到羽毛時便會聯想到恐懼的感覺。」

4.如患上恐懼症,會出現午麼行為和表現?

當恐懼症發作時,患者通常會有以下的徵狀:

恐懼症徵狀﹙按圖了解﹚

+1

以上所提及的恐懼症徵狀都是一些即時的反應,但若然恐懼症已影響到日常生活而患者又不加理會的話,便可能會引起其他情緒問題,例如影響社交或造成自我厭惡的感覺。張博士表示:「例如,你所居住的大廈允許住戶養狗,但你卻很害怕動物的,結果你每天在準備出門時已在擔心搭𨋢時是否會遇到狗,並長時間被這事困擾的話,便可能會釀成焦慮等情緒問題,長此下去對自己的精神很不健康,所以應及早求醫。」

5.怎樣可以克服?

恐懼症雖是焦慮症一種,但並非絕症,張博士指患者可藉接受認知行為作治療,「患者可以約見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先從認知層面調適。例如,當患者對恐懼的事物有不合乎常理的思維,例如雀仔會啄走你的眼睛,便可調整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明白當走近雀仔時,牠們還未來得及作出攻擊便早已飛走了。」

張博士指,有些人怕水、怕行雷,便要逐步的作出治療,「要知道他們的生活於怎樣的環境,分清楚他的思想究竟是怕什麼(例如是懼怕雷聲還是突然的聲響),之後就可讓他們觀看與水或打雷有關的影片,再讓他們聽聽水聲雷聲及接觸水,一步一步地改善。」﹙johannes-plenio/unsplash﹚

張博士指很多想法都只是患者自己預測,其實與事實不符的,所以心理學家或醫生就要誘導他們說出當中的原因。當了解到患者有哪方面的思維差錯,便要配合行為治療的協助,以實證他的想法有偏差,「建議先讓患者從影片、相片或動畫習慣,然後再出街進行行為治療實證。即例如看到雀仔時,帶他行過去感受,讓他知道比起被攻擊,牠們更大機會會飛走。」

張博士表示,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慢慢習慣便可以克服恐懼,然而他認為不一定所有心理恐懼都需要去克服,關鍵是這恐懼的感覺會否影響日常生活,若不加理會,可能會引起其他情緒問題,便應及早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