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憂悲過度氣鬱傷內臟  5個穴位穩定情緒紓緩心悸失眠

撰文:醫護隨筆
出版:更新:

抑鬱、焦慮、壓力大?中醫角度,情緒可影響五臟六腑機能,尤其「心」最受波及,故情緒病常有失眠、心悸等問題,而治療情緒病亦以安定心神為主,可謂心病還需心藥醫!註冊中醫師徐得光撰文介紹有助穩定情緒的穴位及生活貼士,希望有助紓緩大家緊繃的精神。
撰文:匡德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徐得光

按世界衛生組織的五項身心健康指標作標準,2018年港人的健康精神指數平均分是50.2分(滿分為100分);有學術研究曾指出,個人精神健康指數低於52已是不及格。

情緒病在港漸趨普遍

情緒問題在香港有越來越普遍的趨勢,一項本地研究估計,每5名港人就有1個受情緒病(包括焦慮症、驚恐症、躁鬱症等)困擾,比例高於全球3倍;而醫管局的資料亦指目前香港抑鬱症患者估計有高達30萬!

情緒問題在香港越來越普遍,醫管局的資料就顯示目前香港抑鬱症患者估計有高達30萬。(christopher lemercier/unsplash)

情緒問題可致病?

在中醫角度,人的情感表達可分為「七情」,分別是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謂「百病生於氣」,七情太過可致病,其病理變化規律可從「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憂思則氣結」理解(按圖):

+3

喜:心神渙散

所謂「暴喜傷陽」,過度喜悅會傷害身體,令心神渙散,故常會聞說有人因中巨獎,開心過度而突然暈倒!

怒:肝氣上沖

曾有一病人與太太吵架,肝氣上沖,導致眼部出血,名附其實「眼火爆」!

憂思:氣鬱腹脹

常常憂思過度,經常嘆氣頻頻,氣結而不能舒解,會導致氣鬱於內,因而出現食後腹脹問題,真的是「條氣唔順」!

悲:氣機受阻

人在悲傷流淚時,常會出現氣促飲泣,原因是氣機受阻不能上行,彷彿氣消失了,故會出現氣促,甚至呼吸困難的情況。

恐:氣血下行

俗語說「嚇到瀨尿」,其實是對恐懼令氣血不能上行,氣往下走的結果。

驚:氣亂心悸

患上驚恐症的人常常心慌意亂、精神恍忽,正是因驚慌引致氣亂,氣不定所以出現心神不定,甚至心慌、心悸。

情緒病多有心神受擾、情緒不穩

黃帝內經說「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簡而言之就是情緒的好壞和穩定與否會影響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其中以「心」最為關鍵。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藏神明,心靜則神安,安神才能穩定情緒,而情緒病多有心神受擾的問題,常會心神不定、驚恐不安、多疑多慮、心慌心悸和失眠多夢。

因此,情緒病患者以治心尤為重要,而心神不安的原因很多,表現出來的症狀及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如常有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對事物失興趣的話,應著重益氣養心、解鬱安神,可用歸脾湯合逍遙散加減治療;若是心情煩躁、失眠多夢的情況,則應降火養陰,清心安神,可用酸棗仁湯合加味逍遙散加減治療。

中醫認為情緒病多有心神受擾的問題,致使患者無法穩定情緒。(Claudia Wolff/unsplash)

不過,情緒問題多樣而複雜,兼症頗多,具體用什麼中藥治療,需按個別病人實際情況,經辨証論治而定,應向醫師查詢。

以下有五個對改善心神不安有幫助的穴位,可施以按摩治療,在穴位揉按每10秒放鬆一下,每邊各按5分鐘(按圖):

+7

1. 少海穴

位置:屈肘時,在肘橫紋內端與肱骨內上踝連中點取穴

功能:理氣通絡,養心安神

2. 神門穴

位置:位於手腕,掌心朝向自己,在小指向下延伸,手腕關節橫紋處,骨頭之間凹陷處

功能:鎮靜安神,調節自律神經

3. 安眠穴

位置:位於耳垂後的凹陷與枕骨下的凹陷連線中點處

功能:主治失眠、心悸、眩暈

4. 太沖穴

位置:在足背側,在第一、二腳指跖骨連接部位的凹陷處

功能:主治頭痛、眩暈、失眠、肝火、鬱躁等

5. 太溪穴

位置: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的凹陷處

功能:補腎陰、濟心火,主治失眠

除了穴位治療,日常作息對穩定情緒也很重要。(Priscilla Du Preez/unsplash)

起居心態配合養「心」

除了穴位治療外,養心定神亦需配合起居作息和個人心態,以下有三個生活貼士讓大家參考:

11時前進睡:膽經和肝經都是於晚上11點至凌晨3點循行,這段時間已入睡對身體生理功能修復能起一定幫助

適量運動和恬靜時間:動以養形,靜以養心,戶外活動多見陽光,能增加陽氣;同時應留有安靜時間,放鬆肌肉和情緒

別太受外在環境影響:所謂「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太在乎別人看法會對身心造成壓力,應保持被誇讚時不興奮忘形、被羞辱時不灰心喪志的心態

此外,調節飲食也有助安定心神,以下有兩道糖水、茶飲,大家不妨參考(按圖):

+6
匡德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徐得光(撰稿人授權提供)

相關新聞:【抑鬱症】性格樂觀都會抑鬱? 不應對抑鬱症患者說的6句話

抑鬱症唔係咁…(01健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