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第一夫人」角色制度化 為何法國社會如此反對?

撰文:麥俊和
出版:更新:

「美國第一夫人」、「法國第一夫人」,這些「第一夫人」的名稱叫得響亮,但在各自國家的地位卻不可同日而語。兩國事實上均未設立「第一夫人」這一官方職位,但白宮起碼提供專屬辦公室與人員協助總統配偶從事公共活動,在制度上確認他們的社會角色。
法國總統馬克龍有意效法美國,把「第一夫人」納入總統府編制,除了希望預算更透明外,也肯定「第一夫人」的工作責任,畢竟第一夫人經常出席公眾活動,陪伴總統在身邊左右,從權利角度而言,不無道理。
然而,約30萬人聯署反對馬克龍此舉,令他不得不撤回提案。為何法國人那麼反對這個做法呢?

「當你被選為總統……你的生命就貢獻予國民……你要日與夜地投入,公共與私人生活全盤貢獻。所以與你生活的那個人,需要一個(正式)角色。」馬克龍在今年競選總統時,向支持者承諾,若他當選,將會好好定義第一夫人的角色,「她會參與決定她想發揮什麼作用」。

納入制度  帳目更透明

馬克龍提出的理據不無道理。法國沒有明文規定「第一夫人」可以做什麼或者不可以做什麼。據《費加羅報》報道,馬克龍的妻子特羅尼厄(Brigitte Trogneux)在愛麗舍宮其實有獨自辦公室,獲提供一名辦公室主任、一名傳訊人員、兩名助理及數名保鑣,但由於第一夫人並不屬於正式編制,這些職位現時全部掛在總統辦公室名下。如果正式設立第一夫人編制,特羅尼厄耗費公帑的帳目就會更加透明。

特羅尼厄(中)一直希望可以展開兒童相關的慈善工作。(美聯社)

從現實操作來看,設立第一夫人職位對總統府運作的改變不會太大,所需要的只是一些立法程序。第一夫人的角色不會因而發生重大轉變,但會計帳簿會修改,因為第一夫人的預算會與總統分開計算,而馬克龍並未要求給第一夫人發放薪水。按理說,第一夫人「合法化」後,所有帳目納入監督,一目了然。

法國總統夫人沒有第一夫人頭銜,卻要參與慈善活動與其他公共事務,責任多多,可能要被迫放棄自己原有的事業,協助丈夫管理國家。馬克龍認為,第一夫人的角色未能制度化,揭穿了法國社會的虛偽一面。

馬克龍妻子日接逾百求助信 

一些支持者也認為,為第一夫人角色立法是合理舉措。特羅尼厄在法國名氣不俗,一言一行均可能成為雜誌報紙頭條。馬克龍身邊人士指出,特羅尼厄每天幾乎收到250個由法國人發來的信息,他們有的希望她能幫助解決難題,有的建議特羅尼厄多做一些事情。發信者期待特羅尼厄回應,特羅尼厄自己也流露過發揮公共角色的意向,曾說想展開一些關注兒童的工作。

「個性」政治時代  肯定配偶力量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柏金斯(Anne Perkins)認為,馬克龍為特羅尼厄設立第一夫人職位是正確的。這個時代強調領袖「個性」多於政策主張,設立第一夫人或第一丈夫職位是對他/她們一項很重要的正式認同。畢竟,在政治選舉活動上,候選人配偶也會成為新聞焦點。他/她們陪同配偶出席政治活動,又可能在背後為配偶出謀獻策,成為配偶背後重要力量。美國上任第一夫人米歇爾的公共形象甚至比丈夫奧巴馬更好。

柏金斯還指出,這個問題也關乎選民如何看待男女在不同領域的政治角色。英國首相文翠珊的丈夫、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丈夫均罕有出席公眾活動。相反,男性領袖的妻子現身公眾活動屢見不鮮,大眾對她們也有諸多要求。英國前首相貝理雅妻子彭雪玲(Cherie Blair)沒有為丈夫放棄自己的事業,便長年受到非議。

馬克龍當選總統後曾說,若沒有特羅尼厄,就沒有今天的馬克龍。第一夫人常陪同丈夫出席不同公開活動,又要參與慈善活動,花的精神、時間也不少。(美聯社)

反映美歐文化差異?

有人將美法兩國第一夫人角色比較,英國知名專欄作家馬特比(Kate Maltby)在《CNN》撰文解釋,歐洲社會與美國存在文化差異,前者對第一夫人或第一家庭不太受落。在美國選舉,候選人個性是焦點。男性候選人的妻子(或者女性候選人的丈夫),被視為驗證候選人個性的證據。男性候選人能夠讓妻子在他身邊保持笑容及引領自己孩子,就能突顯他的家庭價值,通常為民眾樂見。

相反,在歐洲特別是法國社會,過往領袖的「前科」驅使人們更多地帶懷疑眼光看待總統的個人生活。1980至1990年代的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政績備受推崇,但私生活極不檢點。在其喪禮上,情婦及非婚生女兒站在他的妻子旁邊,法國民眾才知道他原來有這樣複雜的私人生活。

法國前總統奧朗德生活不檢點,其無名份妻子與他分開後,又出書大罵奧朗德,加深法國民眾對化總統「夫人」不滿觀感。(美聯社)

不過,當馬克龍雄心壯志要為第一夫人正名時,反對者卻認為他的做法十分虛偽。馬克龍上台後,首要任務就是實施「道德法」,禁止任人唯親等行為。有國會反對派議員指控,馬克龍行為一方面批評任人唯親,另一方面給予自己妻子第一夫人頭銜。

馬克龍被指「雙面人」

民意也不站在馬克龍那一邊。發起聯署反對第一夫人角色的藝術家瓦列特(Thierry Paul Valette)說,「我不是質疑特羅尼厄能力及合法性……但這並不是時候……給予公帑及合法地位,她跟丈夫不一樣,因為她並非民眾選出來的」。瓦列特發起的聯署獲民眾響應,接近30萬人簽署,對民望下滑的馬克龍添加壓力。結果馬克龍被迫讓步,取消這個計劃。

如果從歷史角色來說,法國社會不滿「第一夫人」職位,也有跡可尋。法國波旁王朝末代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安東娃妮特(Marie Antoinette)揮霍無度,遺臭萬年;1914年,原總理卡約(Joseph Caillaux)妻子的亨利埃塔(Henriette Caillaux)闖入《費加羅報》報社,連開六槍殺死編輯卡默特(Gaston Calmette);到近年,上任總統奧朗德帶着女友特里耶維勒(Valérie Trierweiler)入主愛麗舍宮,卻與一名女星有染,第一夫人夢碎的特里耶維勒後來在一本書中大爆奧朗德的「醜事」。這些負面事迹,都影響了法國人對第一夫人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