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糾紛愈演愈烈? 中美低調降溫 

撰文:唐宇廉 卓朋序
出版:更新:

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周日(4月1日)宣布,翌日起對128項產自美國的進口商品徵稅。驟眼看,中美貿易糾紛再度升溫,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北京最新措施只是對華府早前決定開徵鋼鋁關稅的對等回應,目的不是為貿易爭端火上澆油。而且,兩國一直進行溝通,特朗普政府的立場亦較之前有所軟化。

關稅稅則委員會稱,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以及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對中國造成的損失,決定中止關稅減讓,對原產自美國的128項進口商品徵稅,當中對水果及其製品等120項商品加徵15%關稅,豬肉及其製品等8項商品則加稅25%。

中國籲棄保護主義

美方早前揚言會向中國貨品開徵總值600億美元的懲罰性關稅,中國商務部4月2日就此再度表態:中方立場沒有變化,敦促美國摒棄貿易保護主義,希望美方盡快撤銷相關措施,避免造成更大損害。

中國商務部敦促美國摒棄貿易保護主義。(網上圖片)

中美雙方「禮尚往來」,讓人嗅出貿易糾紛持續升溫的味道。不過,兩國其實一直在談,而且並非毫無進展。

例如在3月下旬,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主動同分管經貿的中國副總理劉鶴通電話,談及縮小貿易逆差。姆努欽其後透過媒體表示,如果談判順利,600億美元關稅有機會不實行。

美「鷹派」立場軟化

被視為「鷹派」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亦同意,把向中國貨品徵收關稅的「窗口期」,由30天增至60天,顯示美方有意讓步,為兩國協商提供更多時間。

中美貿易糾紛看似升溫,但雙方其實一直在磋商。(路透社)

當然,中美談判不可能沒有雜音。與特朗普不和、民主黨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上周六(3月31日)訪華期間表示,美國對華政策已被誤導了數十年,政策制定者正在重新調整中美關係,「美國從中國的欺凌中覺醒」。然而,沃倫並非特朗普團隊一員,她的言論不能代表政府立場。

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雖然正在對峙,但雙方收窄分歧的基礎一直存在:北京素來反對貿易戰,而華府「鷹派」的立場亦見軟化。可以說,兩國貿易爭端正在低調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