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決定中美關係的貿易談判 在缺乏信任的氣氛下展開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美國財金官員周四(5月3日)訪問北京,與中國政府商討如何化解如箭在弦的貿易戰。談判之重要,正如健筆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紐約時報》所形容,不只關乎貿易往來,更會決定中美兩個大國的關係。但觀乎近日形勢,這場世紀對碰相信要在中美互不信任的氣氛下展開。

美國政府指出,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每年達3750億美元。(路透社)

上星期六(4月28日),弗里德曼、《金融時報》副主編沃爾夫(Martin Wolf)等KOL在清華大學出席論壇,聽聽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等介紹中國國情。周末過後,他們不約而同在各自的報章撰文指出,中國無論在政治制度或經濟貿易上都相當自信,並認為因為中國崛起成為經濟大國,所以美國總統特朗普才威脅要打貿易戰,想將升級轉型計劃「中國製造2025」壓下去。

中國預先展示高姿態

《紐約時報》的布拉德舍(Keith Bradsher)出席了其中一場不公開的講座,六名中國官員講解北京如何看中美貿易戰,以及即將來華談判的白宮財金官員。布拉德舍透露,特朗普政府將要求中國縮減貿易逆差1000億美元,限制人工智能、半導體等技術發展,但北京不打算討論,認為中國已有經濟實力抵住美方要求。

再者,中方認為習近平領導地位穩固,比起要拚連任和國會中期選舉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更加能抵受貿易戰帶來的陣痛和政治壓力,並且「笑到最後」。

美國政府對中國的轉型升級甚為忌諱,有意透過貿易談判來限制「中國製造2025」。(美聯社)

布德拉舍補充,中國官員表示有意縮減貿易逆差,只是做法未必如白宮期望那樣。在石油和天然氣等之外,北京有意向美國購入更多高科技產品,順勢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但白宮對中國一直存有戒心,擔心高科技外流中國或構成安全威脅。

特別是中國近年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以官方政策援助發展先進技術的製造業,在半導體、電動汽車和飛機等產業大展拳腳。即使美國財金官員對這個計劃有意見,中方都不打算談判或妥協。

美國財長姆努欽負責調解與中方貿易,希望縮減貿易逆差,避免互徵關稅。(VCG)

美國財金官員齊聲調低期望

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商務部部長羅斯(Wilbur Ross)等重量級官員將在周四訪問北京,與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副總理劉鶴等見面,更可能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待。

財金團隊出發前,各人都接受了傳媒訪問。姆努欽被問及傳聞中北京的最後殺着——拋售美國國債債券,回答說不擔心,因為即使中國不買,「許多人會買我們的債券」。對於此行的期望,他顯得保守,明言可能達不成貿易協議。「我沒有任何壓力。如果能帶協議回家,那必須是一份好協議。」

萊特希澤則強調與中國協調貿易關係,可能長達一年時間。「挑戰很大,他們的制度完全不同,坦白說對中國就好,但對我們不好……(中美)可能要花未來一年來摸索中美如何相待。你最終會學懂如何處理兩國關係。」

羅斯在上飛機前亦接受電視台CNBC專訪,談及此行的任務。「就算我們得到想要的,也肯定會有未如願之處,所以最後還是交由總統決定。在北京,不會有甚麼新突破發生,解決所有問題。」羅斯重申白宮的立場是,達不成協議的話關稅就會如期實施。

姆努欽等官員說得保守,相信因為他們知道此行任務之難。

中美貿易談判不只難在縮減逆差,這一點,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公布的進一步開放市場和對外購買產品,或多或少將會起幫助;真正難度在於高科技產業。正如有份隨行的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明確指出:「中國步向壟斷未來產業:人工智能、自動車、區塊鏈、機械人、先進船舶製造等。」《紐約時報》3月時曾經報道,開徵關稅只是對華政策改變的第一步,特朗普政府正考慮踏出第二步:限制中國投資。他們有意讓國會賦予白宮權力,可以限制中方投資微晶片、5G無線技術等的敏感範疇。

由此可見,一方面北京自信可以保持高身段,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的憂慮遠超數字上的貿易逆差。一場被視為決定中美大國關係的談判,周四只能在這樣的氣氛下展開。

中國推「中國製造2025」計劃,重視完善高科技產業的生產鏈,而是次大開「汽車業」中門,對「中國製造」是否有利?(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