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華人怕亂 馬來人怕換 細看國陣如何永續執政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馬來西亞執政黨國民陣線(國陣)及其前身聯盟黨建國61年以來未曾失去政權。國陣之所以能成為「東方不敗」,要從50年前的「513事件」及其後「華人怕亂 馬來人怕換」的心態談起。

馬來西亞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英殖民末期,如今國陣中的巫統(UMNO)及馬華公會分別是英殖民政府與馬來人和華人兩大族群間的中介;兩者壁壘分明,互不干涉。馬來亞獨立後,兩黨出於共同的反共立場合組聯盟黨,並邀請代表印度人的印度人國大黨加入,成為今日國民陣線的雛形。

馬來西亞前任總理納吉布,成為馬來西亞建國以來首個失去政權的巫統領袖(美聯社)

    513事件嚇壞華人

同鄰國新加坡推出英文教育,盡力淡化各種族特徵的「調色盤策略」不同,聯盟黨採取了求同存異的「拼盤策略」: 巫統堅持馬來民族主義,馬華公會則極力保全華文教育和華人身份認同。起初,兩黨平起平坐,相安無事;但由於巫統內強硬派堅持:馬來人及其文化應為國家主體,造成國家政策日益偏向馬來人。

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最終確定:馬來文是國家唯一官方語言。而馬華公會「原則接受 消極抵抗」的態度,引發華社強烈不滿。華人選票連年流向反對黨,終於在1969年大選時造成執政黨選票未過半數。

大選結果公佈的5月13日,反對黨支持者傾巢而出慶祝大勝,於失意的巫統支持者發生衝突.巫統中的激進分子將責任歸咎於華人支持反對黨。在首都吉隆坡,在野同反對陣營間的衝突轉化為種族騷擾,原本和平共處的兩大族群近乎反目。當晚,僅在吉隆坡一地,便有數千人因此喪命。「513」也成為大馬華社共同的痛苦記憶。

    新經濟政策籠絡馬來人

事件過後,時任首相阿都拉薩(Abdul Razak)為穩定政權,招安眾多反對黨加入執政聯盟,並改名為「國民陣線」:原本巫統同馬華平起平坐的局面就此消失,巫統成為新聯盟中的「盟主」,佔絕對主導地位。

阿都拉薩也將衝突歸因於華人同馬來人間巨大的經濟差距。他推出「新經濟政策」,給予馬來人諸多經濟和政策特權。例如,大馬企業中馬來人所佔股權需達到至少三成;而國立大學中,更需為土著保留大部分學位。在農村地區,政府組織開墾荒地,並將土地撥予馬來貧民,令墾殖民成為巫統的鐵票來源。而大部分優待政策由上世紀70年代一直延續至今,令馬來人不敢輕易做出改變。

馬哈蒂爾當年提出新經濟政策,給予馬來人經濟特權(VCG)

    華人怕亂

「513事件」帶來了「華人怕亂,馬來人怕換」的心理:華人擔心支持反對黨將帶來另一次「513」,使自身成為排華的犧牲品,馬來人亦擔心新政府不再堅持「馬來人優先」政策,損及自身利益。國陣也藉此在整個20世紀牢牢把握政權。

但自上個世紀末開始,馬來人同華人的投票取向相繼鬆動。1998年,原屬巫統的副總理安華(Anwar Ibrahim)同時任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 Bin Mohamad)就解決經濟危機意見分歧,前者被逐出巫統,更被指控涉嫌瀆職、肛交等十數項罪名。安華則同其支持者成立了人民公正黨(PKP),成為馬國首個實質意義上的多種族政黨。

1999年,公正黨同華人為主的行動黨及伊斯蘭黨合組「替代陣線」挑戰國陣,吸引到將近一半的馬來選票。但由於安華副總理任內對華文教育不甚友好,伊斯蘭黨又主張建立伊斯蘭主義國家,令華人不甚感冒。加之早前印尼發生排華事件,勾起華人對「513事件」的恐懼,華人以將近六成的支持率幫助國陣保住政權。

馬來西亞政黨變遷圖 (香港01製圖)

    馬來人怕換

2008年,七成華人出其不意的將選票投給反對黨聯盟,但社會上並無動亂發生,令華人社會打破政治魔咒。2013年,馬華公會打出「要穩定 不要亂」的口號,試圖再次喚起華社對513事件的恐懼。華人選民則將85%選票投給反對黨,令馬華公會的計劃落空。

然而,巫統長期以來對馬來人的政治宣傳依然奏效。上次大選中,仍有六成馬來選民投票給國陣;在鄉村地區,這一比例更高達八成之多。今次大選,曾為馬來民族爭取大量權益的前首相馬哈蒂爾領銜反對黨希望聯盟,究竟能否打破「馬來人怕換」的魔咒,便要靜待明日的選舉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