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達成共識 中國壓力陡增 盤析貿易戰的四種前景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開打後,輿論對這場「戰爭」將如何影響中美以至全球貿易格局深感關注。隨著美國周三(25日)與歐盟達成貿易戰不會升級、同意就取消貿易壁壘進行磋商等共識,情勢似乎朝著不利中國的方向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與經濟研究所最近就著中美貿易戰的可能走向,推演出四種情景,當中對中國最有利的情形是,國際經貿體系總體上得以維持;最壞情況則是歐美日聯手另起爐灶,中國遭排除在外,世界貿易組織(WTO)亦被邊緣化。

情景一:中美經過一個時期的反復貿易摩擦,中國「讓利不讓理」對策總體獲得成功。

所謂「讓利」,就是中方在貿易談判時「讓渡」一些經濟利益,比如降低關稅,擴大美國產品和服務的進口(這同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減少中美貿易差額(讓美國領導人及精英階層喪失就貿易問題指責中國的借口),進一步開放市場,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等。

所謂「不讓理」,主要是指中國堅定維護以現有WTO為基礎的多邊經貿框架。在這種情景中,兩國關稅提高和所涉及貿易額被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中國和發達經濟體的技術合作與交流雖面臨更多且更嚴格的規範,但總體上得以正常進行;WTO等多邊經貿體系總體得以維持,或僅經歷某些邊際改革,整個國際經濟關系大體上恢復到特朗普上台前的狀態。

中國竭力維護以WTO為基礎的多邊經貿框架。圖為WTO總部。(網上圖片)
情景二: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以及主要新興經濟體經過多輪談判和政策協調,在兼顧多方利益訴求的基礎上完成對WTO框架的升級與拓展。

在最終達成的各方都能接受的新多邊制度安排中,發達經濟體關切的諸如澄清和改進WTO現行的產業補貼規則、在WTO框架中加入禁止強制技術轉讓、電子商務和國有企業等新內容,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關注的高技術出口限制、開放技術政策和發展中國家身份界定等問題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體現。

同時,美國單邊主義政策有所收斂,更多地倚重多邊機制,中國則在沿著既定的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道路上前行的過程中,主動或被動地對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按照新版WTO進行調整,期間一些產業、企業或人群的利益至少會受到短期的影響。

情景三: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的主要博弈者之間,沒能成功實現WTO框架的升級與拓展;同時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內部沒能就如何與中國打交道求得共識。

儘管特朗普的前戰略師班農(Steve Bannon)2017年11月就公開表示,對西方而言,逼迫中國就範的時間窗口只有5至8年,但由於特朗普本人的行事和執政風格、特朗普政府普遍樹敵的政策、美歐日及其他貿易伙伴與中國經貿利益攸關度差異以及中國對外政策的明智合理調整等,發達經濟體形成對華集體行動困難重重,它們之間的區域自貿區談判亦步履蹣跚。

在此情境下,WTO仍舊扮演著支撐國際貿易體系的基礎性作用,但它對個別主要經濟體的違規或越權行為又無可奈何,眼下正在發生的普遍性貿易爭端變得常態化,諸如中日韓自貿區式的區域貿易談判可能加速。

班農曾經揚言,西方迫中國就範的時間窗口只有5至8年。(路透社)
情景四:中、美、歐、日之間無法達成兼顧各方核心訴求的WTO多邊體制條件,歐美日聯合「另起爐灶」,包括重啟「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與「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係協定」(TTIP)談判並最終達成協議,抑或其他。

在此所說的中方「核心訴求」,主要包括對中共和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國有企業治理、技術合作和發展中國家身份等方面的嚴格限制。中美分道揚鑣、或發達經濟體及其緊密伙伴將中國排除在它們的貿易與金融體系之外,其結果顯然是零和博弈。至於雙方誰受損更大或誰更輸不起,則取決於雙方在相互依賴關係中誰更脆弱,取決於美國等發達國家能否離開來自中國物美價廉的產品與服務。

此情景下的另一個可能結果是以WTO為中心的多邊體制,或被邊緣化,或名存實亡。

比較而言,在以上四種情景中,對中國最不利的是情景四;最理想的是情景一,次優為情景二。中國的應對原則為趨利避害,從現實情況考慮,或許情景二應是中方努力爭取的現實目標,之前中國和德國的全訪問互動,印證了這一點。

而照現在的局勢看來,也正是在情景二和情景四之間拉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