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權專員易帥 「世界良心」唔易做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迄今為止共六屆,從來沒有一人能連任。隨現任專員扎伊德(Zeid Ra'ad)即將退下火線,智利前總統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獲提名接棒。在前頭等待她的困難,會有多大?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扎伊德自2014年就任,任內經歷了潘基文和古特雷斯兩任秘書長。(VCG)

按照規矩,聯合國人權專員任期四年,可以連任一次。2014年上任的扎伊德在大半年前,已向辦事處同袍發電郵表明不尋求連任,「在現時的地緣政治局勢,要連任的話我可能要卑躬屈膝,在發言上噤聲。」簡單來說就是「時勢難撈」,扎伊德認為8月31日任期屆滿後卸任更好。

時勢固然不容易,由歐洲右翼政客冒起,到中東地緣政治一團糟,不一而足。但其實回首六任高專,由拉索(Jose Ayala Lasso)數起,羅賓遜(Mary Robinson)、德梅洛(Sergio Vieira de Mello)、阿博爾(Louis Arbour)、皮雷(Navanethen Pillay)到現任的扎伊德,他們竟然沒有一人尋求連任,最多只是四年任期屆滿後答應聯合國秘書長做多一兩年。

這個現象如何解釋?莫非,是廿多年來一直都「時勢難撈」?

第三任聯合國人權專員德梅洛(右)2003年在伊拉克遇自殺式炸彈襲擊,命喪當地。(VCG)

受制聯合國架構 只能發聲為主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是聯合國中負責人權的第一把手,不少立場都由他來表態。在架構上他從屬於聯合國秘書長,由秘書長提名,任命要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

從架構可見,高專最少有兩個困難之處。第一,他主要是表態角色而沒有實權,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有時無視人權問題,會令同為聯合國一份子的人權專員處境尷尬。第二,專員一方面要批評不同政府,另一方面又要得到聯合國成員國支持,這就成為最弔詭之處。最完美展現出這個矛盾的莫過於現任扎伊德的處境。他在2016年開始已經對美國指指點點,因而摃上總統特朗普,對方甚至下令美國退出人權理事會,並叫停不少對聯合國的撥款。

專門研究人權的教授葉禮庭(Michael Ignatieff)在2014年曾經分析指出,厄瓜多爾外交官出身的拉索是最溫和的人權專員,基本上他的報告都沒有點名批評哪個國家或政府,但亦因此給視為軟弱無力。

第三任的德梅洛在2002年就職,當時正值後九一一年代,美國小布殊政府出兵伊拉克,德梅洛被不少人批評他沒有挺身而出,眼看這場不義之戰發生。他曾經自白說,希望在維持人權專員的公信力同時,保持與美國政府有良好關係。德梅洛在翌年成為聯合國特別大使,親赴伊拉克跟進人權狀況,惜在巴格達遇蓋達組織的自殺式炸彈襲擊,連同20名聯合國人員一同命喪當地。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黑利表示,希望聯合國新任人權專員「避免過去的失敗」。(VCG)

光環解決不到的政治問題

隨後幾任高專逐漸建立威信,敢於指名道姓批評各國政府,並贏得「世界良心」的美譽。過去四年來扎伊德更是進取,由中國人權、緬甸羅興亞問題到美國拒收入境者等,他都沒有缺席。

人權專員看起來站在道德高地,充滿光環,但葉禮庭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權專員必然是一項政治工作。一來,他在聯合國制度之內,要懂得如何玩這個機制,由撥款到各項行政工作。二來,人權專員的主要工作是發聲,他必須知道在哪些議題有勝算和有把握,計算有多大機會贏得國際社會輿論支持,和會怎樣得失重要成員國政府。

從六任高專的背景可以看得出,當中五任來自聯合國體系之內,例如德梅洛原任聯合國人道救援工作,扎伊德則是約旦駐聯合國大使。例外的一任羅賓遜則是1990年至1997年的愛爾蘭總理,卸任後無縫交接到聯合國接棒。由此可見,這項工作必須有政治及外交手腕才能勝任。

智利前總統巴切萊特獲提名出任下屆聯合國人權專員。(VCG)

新專員經驗豐富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周三(8月8日)宣布提名智利前總統巴切萊特出任下屆人權專員,聯合國大會預定於周五(8月10日)投票,相信會順利通過。

巴切萊特的履歷相當切合人權專員的需要。首先,她親身經歷人權侵害的日子。在皮諾切特將軍的治下,她的父親被判叛國罪遭監禁,經折磨後因心臟病死亡。當時只得23歲的巴切萊特亦一度被關進監獄。2006年她當選為智利第一位女總統,任期屆滿後獲聯合國邀請出任婦女署總幹事,有差不多三年的聯合國工作經驗。2014年她回歸智利政壇再次披甲,第二度當選國家總統,至今年3月才卸任。

履歷不錯是一回事,能陪勝任卻是另一問題。當前國際政治氣氛高壓,臨別在即的扎伊德寄語下任專員能夠秉持敢言作風,「沉默不會讓你賺得尊重」。但另一方面,推動各地人權工作要得各國政府配合及經費支持,巴切萊特總要看人臉色。她尚未上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黑利(Nikki Haley)已經表示希望她「避免過去的失敗」,特別要針對委內瑞拉、古巴、朝鮮等人權問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