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一帶一路」又「對外資有保留」 馬哈蒂爾立場究竟是甚麼?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自上周五(17日)起訪華五日,周一(20日)將與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等會面。
馬哈蒂爾自參選以來就主張叫停「東海岸連接鐵路」(ECRL)等中資在馬大型投資,令外界聚焦在是次訪華馬哈蒂爾對「一帶一路」計劃在馬投資的表態。
在周日(19日)的一場北京對企業家演講中,馬哈蒂爾稱他對「一帶一路」態度「非常積極」,不過在回答提問時,卻說對「外國投資」要「審慎調查」,似乎態度並非如他口中所說的「積極」。表態如此矛盾,到底有何因由?

馬哈蒂爾歡迎中國投資 態度一直未變

馬哈蒂爾其實一直強調他對中國投資的保留是出於國內問題,而非出於對中國取態的問題。相反,他在出發訪華前的一場新華社訪問,就表示他歡迎中國的發展,因為馬來西亞想要一個「富裕」的貿易夥伴。

而且,中國在馬的各個投資項目都對馬來西亞長遠經濟發展有利,有助實現馬哈蒂爾早在1991年就提出的「2020大馬宏願」(Wawasan 2020),其內容是希望馬來西亞能突破人均生產總值2萬美元,成為發達國家。

就算是爭議焦點的「東海岸連接鐵路」,雖然沿線人口只得430萬,為廣深港高鐵沿線人口的十分之一,但若能配合另一個在巴生建設港口的項目,將能以陸路方式去為原經馬六甲海峽的貨運提供另一選擇,與新加坡競爭。若能成事,當然有望帶動沿線經濟發展。

圖中深紅線為「東海岸連接鐵路」沿線 (馬來西亞陸路公共運輸委員會)

揮之不去的金融風暴陰影

在國內需要發展卻欠缺龐大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馬哈蒂爾對「一帶一路」計劃等外國投資原則上當然是歡迎之至。他態度顯得有所保留的原因,在於來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陰影。

當年的情況與今日的環境類似。美國自1989年一直減息以放鬆銀根,熱錢流入新興市場,如泰國、馬來西亞、南韓等東亞國家。其中馬來西亞自1988年至1996年都因此維持9%左右的高速經濟增長。

問題是在90年代中,美國經濟向好,聯儲局開始加息,熱錢回流到美國。1997年5月,泰國缺乏美元去維持泰銖對美元的匯率,市場信心大失,資金迅速流出東南亞各新興市場。馬來西亞令吉亦在數個月內大跌50%以上,迫使當時的首相馬哈蒂爾嚴厲實施外匯管制,以為出入口貿易提供貨幣穩定性。

今日的景況亦是類似: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實行量化寬鬆的低息政策,熱錢大量流入新興市場,刺激經濟過熱;近兩年,美國經濟增長勢頭已成,聯儲局亦先後7次加息,資金回流,使新興市場的貨幣匯價下挫。例如阿根廷已支撐不住而要向國際貨幣基金救助,而最近土耳其里拉大跌,亦引動各新興市場貨幣下跌。雖然跌勢暫止,未成大災,但新興市場的脆弱顯而易見。

近來土耳其里拉大跌,投資者再度關注新興市場貨幣的安危。(視覺中國)

馬哈蒂爾有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今日當然不敢掉以輕心。大馬政府帳目負債雖然僅為經濟總值50.8%,但若計入政府承諾替多家法定機構償還的債務,政府總負債便會飆升至經濟總值的65.4%。對「一帶一路」等龐大投資,單是「東海岸連接鐵路」一項已超過200億美元,馬哈蒂爾當然小心謹慎、如履薄冰。

馬哈蒂爾不是反對外國投資,而是主張要對這些投資作出很好的可行性研究,確保「在經濟上行得通」。

外界誇大反華言論 馬哈蒂爾訪華澄清

然而,這種謹小慎微的態度,卻被外界放大為「反對一帶一路、中國投資」的政策。今次馬哈蒂爾訪華五日之久,正是要向中國清楚說明他的立場。

在周六(18日),馬哈蒂爾即將離開杭州時,他就改變了原定坐專機飛往北京的行程,轉而乘坐高鐵先到上海。他說是要體驗中國高鐵,但其象徵意義卻顯然是要表示他對發展鐵路本身的支持。

在周日向企業家演講時,他就說得明白:「我們不是要針對任何中國公司。我們針對的是那些借來一大筆錢去作非必要建設的馬來西亞人。」後者當然是指前朝首相納吉。

19日,馬哈蒂爾在北京出席中國企業家俱樂部論壇,與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在台上交流。(視覺中國)

馬哈蒂爾在參選時就暗指中國對馬投資是「不平等條約」,勝選後卻改稱「支持『一帶一路』」,可見他中止中國投資計劃並非沒有國內政治考慮。如果中方能與馬哈蒂爾重結有關投資協議,後者就可省卻「跟從前朝政策」的顧慮。

至目前為止,馬哈蒂爾訪華成果甚豐。除了為馬來西亞汽車公司寶騰(Proton)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達成合資計劃,為寶騰汽車開拓中國市場外,還獲得中國承諾增加入口馬來西亞的農產品,如榴蓮等。

根據路透社報導,中國與馬來西亞還簽訂了有關「貨幣互換協議」的備忘錄,以減輕馬哈蒂爾對向中國借款的疑慮。

如果中馬關係依照馬哈蒂爾的務實路線繼續走下去,只要能釋除馬哈蒂爾對向中國貸款的疑慮,相信雙方在「一帶一路」計劃上的合作將會在新的框架下有所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