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教室】格陵蘭擴建機場爭議背後 戰略價值大於一切

撰文:張子傑
出版:更新:

格陵蘭政府周一(10日)與丹麥達成協議,決定由丹麥出資擴建當地三個機場,原本在最終候選名單的中資公司則落空。
格陵蘭執政聯盟為了機場問題而出現分歧,獨立派政黨不滿丹麥政府介入而決定退出聯合政府,到底為甚麼這個基建問題會變成巨大紛爭?

首先由格陵蘭的地位說起。當地總面積雖然約等於美國的五分之一,但人口只有大約5.6萬人,當地一直依賴空中交通補給物資和方便民眾出入。加上近年興起前往北極圈旅遊,格陵蘭機場成為接收歐美航班的橋頭堡,因此擴建首都努克(Nuuk)、卡科爾托克(Qaqortoq)、旅遊熱點伊盧利薩特(Ilulissat)共三個機場屬理所當然。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美軍在格陵蘭西部設有基地,當中部署的空軍第21太空聯隊(21st Space Wing)是負責太空監視及追蹤彈道導彈等任務,加上當地擁有被稱為全球最北端的深水港口,假如美軍或北約需要在北極圈採取軍事行動,格陵蘭無疑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

換言之,假如機場工程由中資獲得,對於格陵蘭政府和民眾來說,有外來資金肯定是無任歡迎,但中國近年在當地投資開採稀土、收購鐵礦,更利用全球氣候暖化,希望建立「冰上絲綢之路」,除了利用北極航道將物資運回中國,減低原先只靠印度洋和南海的長時間航行問題,同時增加在北極圈地區的影響力。

格陵蘭總理基爾森(Kim Kielsen)周一(10日)同意讓丹麥支付7億丹麥克朗(約8.53億港元),換取格陵蘭機場管理局(Kalaallit Airports)33%的股份。(路透社)

格陵蘭在2009年通過自治法,可以隨時宣布獨立,亦有權自行決定當地基建和經濟問題,而丹麥則在安全議題有最終決定權。不過在今次機場爭議上就出現灰色地帶,哥本哈根方面並不傾向過度介入格陵蘭事務,但同時身為北約成員國,丹麥亦有義務保障區內穩定。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在5月時曾經與丹麥討論中國在格陵蘭投資的安全威脅,丹麥防長弗雷澤里克森(Claus Hjort Frederiksen)其後強調不會忽視機場計劃的經濟利益,不過與盟國及美國的合作始終需要放於首位。

今次丹麥決定向格陵蘭注資,以目前情況來說,總算是雙贏局面。丹麥可以力拒中國在北極圈增加影響力,格陵蘭亦可改善機場設施。不過後者在財政上仍然主要倚賴丹麥支撐,要打響獨立的如意算盤,短期內都沒法成事。

近年全球興起到北極旅遊,格陵蘭因此成為其中一個熱門地點。(VCG)

(半島電視台/Defens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