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訪華】正確認識日本在中國近現代的角色

撰文:鄭悅
出版:更新:

日本,作為中國的鄰邦,其對華的態度與策略一直備受關注。回顧近代史,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創傷,當中日邦交正常化後的這幾十年來,變幻莫測的國際環境下,日本對於中國的發展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翻開中國近代史,19世紀至20世紀的中國遭受西方列強圍剿侵略,當日本從甲午戰爭取得勝利後,日本朝野士氣高漲,開始消除向清政府宣戰的憂慮,並於一戰結束後從德國手裏獲得山東的全部權益,嚴重侵犯中國的主權完整。二戰時期,日本再次發動侵華戰爭,從1931年持續到1945年,長達十四年的戰爭給中國造成極大的破壞,經濟、交通、工業與教育遭受巨大的損壞。中國民眾與官兵死傷慘重,流離失所,這些都成為中華民族無法忘記的沉重記憶。

甲午戰爭是中日國力及關係的分水嶺,日本亦在往後的半個世紀開展了對外殖民的侵略歷史。(網絡圖片)

二戰結束後,中日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處於敵對狀態,直到1972年,中日雙方開始恢復正常邦交,到了今天,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而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國。冷戰時期,中日雙方雖未正式建交,但是雙方透過民間貿易產生經濟上的往來,而在邦交正常化之後,中日雙方開始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展開官方合作。1979年,日本開始向中國提供ODA援助,ODA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一種經濟援助,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雖然日本對華ODA與對其他國家的ODA並無特殊之處,且ODA並非無償貸款,但是不可否認,日本給中國提供的數億日元貸款,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

鄧小平1978年訪日,大讚新幹線的速度。(網上圖片)

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參觀了日本新幹線和一些日本代表性企業之後,他說「通過這次訪日,我明白了什麼叫現代化。」日本戰後實現現代化的經驗與日本企業追求精緻的「工匠精神」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借鑒和學習對象。同時,日本企業在華投資與建廠,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市場增添活力,為中國增加就業崗位和機會,並且也將日本的一些技術帶到中國。然而,日本注重核心技術的保留,以防止核心技術流向他國,因此,中國的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是依靠本國的探索與發展。

另一方面,近幾十年來,中日雙方對於領土問題、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編訂等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仍然存在爭端,特別是領土問題的爭議常常挑動中國的神經,成為影響中日關係的重要問題,為中國的發展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釣魚島爭議令中日關係跌至低谷,亦是這次中日關係需要再次修補的主因。(視覺中國)

當下,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國際形勢更加變幻莫測,美國屢次把矛頭對準中國,向中國政府施壓,更是挑起「中美貿易戰」。面對特朗普政府單邊主義的傾向,日本同樣受到來自美國施加的關稅壓力,因此,這一形勢為中日雙方進一步合作提供了契機,而日本與中國實現合作,能夠幫助中國面對美國的壓力之時,尋求其他發展空間和機會,對於日本而言,則能增加與美國談判關稅問題的籌碼。同時,中國政府正在發展「一帶一路」戰略,倘若日本政府能夠與中國在「一帶一路」發展問題上達成合作,將進一步推動中日雙方的經貿合作關係。

人民日報稱,中日關係保持健康穩定有利於兩國和兩國人民。(資料圖片/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