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習特會對碰 中國「讓步」就輸了?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針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本周二(20日)指責中國「未有改善不公平貿易政策」的報告,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周四(22日)就回應指報告指控「毫無根據」。配合美國本周一(19日)加緊對14類科技出口的管制,雖然特朗普曾說他在本月底的G20「習特會」上,會嘗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謀求達成協議,然而,如果中國不作出「美國人民看得見」的「讓步」,雙方會面似乎難以改善「中美貿易戰」愈趨惡化的現況。不過,此番可能的「中國讓步」,是否就能為貿易戰定勝負?

看得見「中國讓步」 習特會才看得見成果

白宮鷹派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曾說:「如果中美真的有協議,那協議的條件將由特朗普總統所定。」

雖然《南華早報》有消息傳出納瓦羅不會參與G20峰會上的中美領導人會面,然而,其言確實不虛:依照特朗普以觀感為一切的性格,如果中國不作出一些「看得見」的讓步,給特朗普指之為「美國勝利」,習特會要有正面結果,實在甚為困難。

可是,不少中國民眾心中將會覺得,此等用以緩和局勢的「讓步」,就是「中國輸了」的憑證。

有評論甚至擔心,這種「勝負面子」之爭,是導致中美磨擦難消的一大原因。

然而,簡單的以「讓步」定輸贏,卻是陷入了認知及情感兩大誤區。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有傳他立場太鷹派,將不會參與習特會,是美國善意的一步。(視覺中國)

「非黑即白」的錯誤

認知誤區之一,是將事情看成「非黑即白、非贏即輸」的二元歸類。

大國貿易,根本難用有非贏即輸的情況。例如特朗普常以「貿易逆差」為美國的敗績,然而逆差由經濟因素自然形成,在自由選擇之下,美國人用了價廉物美的產品,進口了成本較低的中間產品用以生產其他美國商品,而且不少在逆差中獲利的企業,更是美國在外生產的廠商,更不用說美元流到外國,最後不少還是借回給美國人。

長期入不敷支當然非長遠之策,但美國的貿易逆差是否美國的失敗,其實很難單以「輸贏」的二分法去判斷。

中美的長遠競爭關係,亦是如此。例如中國若願意對外開放更多的市場進入權,短期內無疑會讓國內企業因競爭而受害,然而長遠而言,卻能促進競爭下的進步,甚至讓國內企業適應與外企競爭後,更有能力打入對方市場。因此,單看一刻開放市場的動作,而問誰勝誰負,根本就是個假議題。

20日,特朗普在白宮進行傳統感恩節赦免火雞儀式。他對於貿易的理解,正正就是走「非黑即白」的一套。(視覺中國)

「讓步」只屬觀感 而非實質

認知誤區之二,是將任何中國符合美國要求而做的事,當作是中國的「讓步」。

美國對華的要求,有不少其實也呼應了中國未來發展的路向,例如開放市場引入競爭,以及知識產權的保障等。

當然,若非特朗普單邊大打關稅牌,中國未必會那麼快在此等議題上作出改革。然而,特朗普的作為,只是為中國原本就要做的改革,提供了契機,並非迫使中國做出原本不願做的事。

在諸如「中國製造2025」的計劃上,中國固然不會放棄此等長遠發展策略,不過如果少談一些「中國製造2025」能給特朗普一個緩和貿易戰的下台階,又何樂而不為?

其實不只中國會有類似「中國製造2025」的產業發展計劃,其他國家亦有。(視覺中國)

民族主義的「感情誤區」

不少中國民眾犯上以上認知錯誤的根本原因,其實是他們的視野被民粹式的民族主義所籠罩,使他們難以抽身去以冷靜、理性的角度分析事實。

在過度的民族主義之中,國家的光榮形象就是一切,片刻的暗淡,就是國家的失敗。說穿了,這只是「只看面子」,而且「死要面子」的表現。

面子,只是短暫的觀感及情感反彈問題,很多時候與現實情況不符。

觀乎中美之間長遠此消彼長的格局,只要中國能維持現有趨勢,即使讓特朗普得到「美國勝利」的喝采,於世局變化亦無所影響。對於這種片刻的呼聲,我們實在不應在意,更要愈加警覺,不要讓情感反射蒙蔽理性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