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猛料「中國納吉布交易」的待解疑點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早前頻頻揭露一馬公司(1MDB)疑雲的《華爾街日報》近來又爆猛料。其1月7日一篇報導指出:中國政府曾以「協助擺平一馬風暴」換取馬來西亞納吉布政府支持其一帶一路計劃。
文章更指中國情報機構曾監控《華爾街日報》在港記者,將線人信息通報馬國政府。消息傳出後即刻在香港引發關於「內地機構執法」的擔憂,但在漩渦中心的馬來西亞,無論民間或政府反應反而都冷靜許多,而該報道本身也仍有待進一步自證。

2018年五月,執政馬來西亞60年的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在大選中遭遇慘敗,其中一大原因便源於1MDB醜聞。2015年起,《華爾街日報》陸續揭發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布(Najib Razak)挪國家主權債務基金1MDB的情況,涉及金額高達23億令吉(約合43億港幣)。事件揭發後,美國司法部立即跟進調查,不僅將涉案金流凍結,更在報告中指控馬來西亞「1號人物」應為此事負責。

《華爾街日報》1月7日刊出調查報道,指中方欲救大馬涉貪基金,換一帶一路合約,當中提及中國應馬來西亞要求,監控該報駐香港記者的住址、辦公室和通訊。(華爾街日報網站)

證據不足 指控牽強

希望聯盟(Pakatan Harapan)政府上台後便著手處理此案,更在各種場合對納吉布窮追猛打。然而今次事件爆發後,希盟高層的表現卻低調許多。首相馬哈蒂爾(Mahathir Bin Mohamad)回應表示:「在有充分證據展示之前,我們只把它當作媒體的一面之詞」。負責「一帶一路」相關事務的經濟部長阿茲敏(Mohamed Azmin Ali)則表示:對《華爾街日報》報導引述的文件並不知情。

至於前執政黨國民陣線一方。前青年體育部長,巫統內部開明派代表凱里(Khairy Jamaluddin)接受採訪時便表示:身為內閣部長,可以證明內閣不曾同中國商討拯救1MDB公司的事宜。他更呼籲解密內閣會議記錄,還巫統清白。

納吉布被捕:馬來西亞前首相涉「一馬基金」貪污案被捕。圖為他5月前往接受反貪委員會問話時受傳媒拍攝的情況。(視覺中國)

一眾政治人物或駁斥指控,或低調應對,只因今次《華爾街日報》未提供充分證據佐證報導。報導引述一份「馬國會議記錄」,指中國官員曾向馬方確認:應要求全面監控有份調查1MDB案的《華爾街日報》駐港記者。《華爾街日報》在該報道中並未附上證據文件副本。

另一方面,報導中部分指控過難實現,也令人質疑其真實性。報導中提及中方曾提議利用其國際影響力施壓美國司法部及其他國際調查機構,終止對1MDB案調查。然而,在反洗錢調查極為嚴謹的美國,即使是本國政府要求「關檔」都面臨極大壓力,更不必提中國施壓。更何況,當時美國正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若中國主動關說,更為提供美國「中國扶持貪污政權」的證據。

馬哈蒂爾當選首相後,屢次批評前首相納吉布拍板的一帶一路相關合約不公平。(視覺中國)

1MDB同一帶一路沒有必然關聯

儘管1MDB及一帶一路同為納吉布時期政策,但兩者未有太強的關聯性。1MDB為馬來西亞主權投資公司,按官方說法旨在「引進戰略專案來促成長期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當時投資1MDB的大多為中東阿拉伯國家。而「一帶一路」計劃大多聚焦於基礎設施建設,以橫貫馬來半島的「東海岸連接鐵路」為代表,兩者未有交集。

事實上,推動一帶一路計劃在大馬的落地,更多源於納吉布個人施政理念。相對於拜相23年的馬哈蒂爾,納吉布抱持較為進取的「經濟觀」。在他看來,馬來西亞需要透過大規模基建促進經濟成長,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而不必將債務保持在太低水平。

馬來西亞政府認為,兩個建設管道的合同被用於為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布領導的政府洗錢。(新華社)

另一方面,本身來自東海岸彭亨州的納吉布希望透過一系列基建縮減東西海岸發展差距,順便鞏固國陣在東岸的民意優勢。即使1MDB風波不存在,納吉布也應該會推動一帶一路計劃。《華爾街日報》將馬國早前接納一帶一路歸咎於「中國協助處理1MDB案」似乎有些錯誤解讀。

一定程度上,《華爾街日報》該「爆料」是基於一個先入為主的認知之上,也即「中國一帶一路為中方帶來的利益,遠大於在地國所能獲得的收益,因此北京需要採取或明或暗的政治操作強推一帶一路,甚至不乏利誘在地國政客」。不過這種認知忽視了兩個現實因素。

對於非洲債務問題,王毅強調把責任推向中國是不符合事實,也不會獲非洲國家認同。(中新社/資料圖片)

其一,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不少項目承包商本身即擁有價格和質量優勢。納吉布在Facebook上駁斥《華爾街日報》文章表示,所有頒發給中國公司的專案,包括東海岸鐵路及沙巴州天燃氣輸送管計畫的合約價格,都沒有高於市價,並舉例2008年頒發給印度財團承建的「沙巴─砂拉越天燃氣輸送管」計劃全長500公里,耗資46億令吉(約88億港幣),對比之下2016年頒給中國公司的「沙巴天燃氣輸送管」全長662公里,造價則僅為40億6000萬令吉(約78億港幣)。

其二,至於大馬等國「目前需求有限,不需要諸多基建項目」的質疑,則是仁者見仁。基建原本就是長線投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企業能夠做且在做的,是出於生意考量,給出報價和相關承諾;至於如何評估未來的基建需求,就更是大馬政府本身的考量。納吉布政府較為激進,馬哈蒂爾政府較為保守,這都是正常商業談判的一部分,在給出確切證據前,將之視為「交易的結果」難免有些武斷。

由於擔心債務問題,馬哈蒂爾上台後暫緩東海岸鐵路項目。(網上圖片)

「不干涉他國內政」不僅是原則更是教訓

不過,這次事件所引起的輿論風波,無論是「中國與納吉布的交易」還是「中共干犯香港新聞自由」,背後所蘊含的邏輯,都是對中國「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的不信任。

其實,中國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既是因為這符合「政治正確」,更因為中共對於「干涉他國內政」的負面後果有著切身的經驗。上個世紀,中國曾以「輸出革命」方式,資助各國共產主義政黨的革命運動,包括資助馬來亞共產黨對抗馬國政府,令雙邊關係冰凍許久,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有所恢復。

阿茲敏(左)同新加坡交通部長許文遠商討新馬高鐵事宜(許文遠Facebook)

此後,中共同鄰國打交道時便堅持以「國與國(G to G)」的方式,不因對方政權更迭而影響雙邊關係。也正是因為這樣,如今中國方能依舊與大馬馬哈蒂爾政府保持穩定的雙邊關係,後者面對「一帶一路」等項目的態度也較為理性,僅是「暫緩」而非「退出」。

回到此次《華爾街日報》爆料所引起的風波本身,誠如前文所述,其當中夾雜著不少待解疑點和先入為主的認知。歸根結柢,也正如馬哈蒂爾首相所說,待《華爾街日報》給出確切證據之前,所謂「交易」之說仍為《華爾街日報》的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