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四島遇上歷史變局 日本身不由己又錯失機遇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昨日(1月22日)抵達莫斯科,同俄方就日俄和平條約及北方四島歸還問題展開磋商。一如預期的是,今次日俄雙方儘管氣氛良好,卻未在歸還島嶼問題上達成共識。北方四島問題已遺留六十餘年,日俄雙方在此期間多次「攻守易位」,轉換立場。這樣的改變即牽涉到日俄國力消漲,也事關更宏觀的地緣政治格局。

1956年,日本同蘇聯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共同宣言,宣布結束兩國間戰爭狀態並恢復正常外交關係。宣言還明定:兩國將以蘇聯向日本移交齒舞群島和色丹島為前提,盡快簽訂正式的和平協定。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更何況國與國間簽訂的契約。之後數十年,蘇聯及日本在北方四島上的立場均背離早前的約定。日本堅持對北方四島均擁有主權,更將相關內容寫入中學教科書中;俄國如今則持續拖延「還島進程」,更表態稱「齒舞群島和色丹島」的主權和治權要分開對待。只是實在想不明白,如果兩島主權歸屬俄國,有什麼理由將治權交給日本。

普京在會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儘管過去《日蘇共同宣言》中寫道會歸還四島其中兩島,但包括主權也需要細緻討論。(視覺中國)

冷戰陰霾下 美日蘇陷入撕扯

北方四島問題源於二次大戰,就很難脫離戰後東亞地緣政治的脈絡。1945年8月9日,日本戰敗已成定局之時,蘇聯忽然撕毀同日本簽訂的中立條約揮師南進,並一舉佔據過去歸屬日本的整個千島群島,其中便包括如今爭議的北方四島(俄稱南千島群島)。

戰後的日本雖得益於朝鮮戰爭帶來的經濟成長紅利,國力有所恢復,但和超級大國蘇聯相比仍缺乏議價能力。1956年,蘇聯提議交還色丹及國後兩島方案,對當時的日本已是最優解。只不過,這樣的交易不被當時美國所樂見,美方甚至威脅東京:如果簽訂協議,承認另兩島歸屬蘇聯,美國也將照板煮碗,永久佔領沖繩。

日本和俄羅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對於北方四島(南千島群島)的主權誰屬爭論不休,致使兩國至今未正式締結和約。(視覺中國)

儘管最終日本仍克服壓力,簽下《日蘇共同宣言》,事態發展卻超出東京想像。在蘇聯看來,交出已佔據的島嶼,勢必要日方「投桃報李」。莫斯科本希望這一交易可令日本在美蘇間維持相對中立,或放慢倒向美國的速度。但隨著保守派代表岸信介上台,以及《美日安保條約的簽訂》,日本同美國正式達成軍事同盟,美國有權在日本領土上駐軍或建設軍事基地。對彼時同美國處於冷戰中的蘇聯,主動將島嶼交給對手無疑是癡人說夢。

某種程度上說,在冷戰美蘇對峙的大背景下,日本對北方四島問題根本缺乏決定權。只能眼看著美蘇撕扯,令本已成事的「兩島歸還」無疾而終。

圖片說明: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是日本戰後著名的右翼政治家,圖為其簽訂《日美安保協定》(Getty Images)

鐵幕打開後 日本錯失機遇

鐵幕打開的上個世紀90年代,繼承俄羅斯衣缽的蘇聯落魄至極。由于激進經濟改革政策,俄國陷入經濟崩潰,不僅是一般國營企業被紛紛私有化,就連「國之重器」的航天、火箭科學家都被鄰國逐一挖角。當時俄國境內甚至有人提出:以高價將四島出售給日本以解決經濟危機。

在日本國力遠超俄國的90年代初,若能配合相當數量的海外援助承諾,索回如今朝思暮想的齒舞群島和色丹島絕非不可能。不過,當時的日本似乎高估自身談判籌碼,低估了俄國「回神崛起」的速度,要求後者一次性歸還四島,令談判陷入僵局。而伴隨俄國經濟實力恢復,及高舉民族主義旗幟的普京站穩腳跟,「島嶼歸還」又無疾而終。

此航母原名是巴庫號,在蘇聯時期建成,但在蘇聯解體後發生鍋爐爆炸事故,當時俄羅斯政府無法應付巨額維修費,繼而在印度付維修和改裝費的前提下,「免費」送給印度。(路透社)

如今安倍晉三急於同俄國達成協議,重獲兩島並簽署和平協議,一方面自然有在最後一個三年任期留下「外交戰績」的政治考量;也逃不開美國孤立主義日趨盛行背景下,東北亞安全格局轉變的挑戰:日本似乎有必要在美國保證日趨不穩定的情況下,改善同俄國關係,並藉機解決歷史問題。

只不過,錯過的機遇總是不易重現。當普京面對國內壓力,亦不得不選擇「硬起來」的時候,安倍似乎挑戰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