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南海、華為問題再施壓 特朗普貿易談判的兩手牌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為準備本周四(14日)啟始的部長級中美貿易談判,雙方副部級談判周一(11日)已在北京展開。然而,美國卻同時在南海及華為問題上,再度「時機巧合」地施壓。不少評論都將此解讀成對貿易談判的負面訊息,其實然否?

施壓時機巧合 全都發生在同一日

周一,美國第7艦隊發言人杜斯(Clay Doss)以「自由航行」為名,稱兩艘美軍驅逐艦,已駛入南海,再次觸動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神經。

同日,正在訪問匈牙利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此是自2011年來首位訪問匈牙利的國務卿──對東歐國家使用華為通訊技術發出警告,指如果匈牙利使用華為設備的話,將使美國難以與匈牙利等國進行國防安全上的合作。

他更毫不諱言的直指「當(美國)不在,其他人就會出現」,完全不掩飾美國針對華為背後的地緣政治動機。

周一訪問匈牙利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是為8年來首次的國務卿到訪。(路透社)

雖然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哈西特(Kevin Hassett)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都對談判發出正面表態,不過此番「時機巧合」卻惹來不少對談判的負面解讀──不少媒體都將貿易談判與南海問題施壓的新聞串連報導。

然而,其實此次「時機巧合」是特朗普一直以來兩邊出牌的結果。

一、美國右翼的因素

一方面,特朗普高舉「美國優先」,有極多外交強硬派的支持。其幕僚之中,更有力主以美國地緣政治權力、行單邊主義外交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而中美貿易談判更由貿易強硬派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主導。

因此,特朗普無論為公為私,都要某程度上照顧到此等右翼人士的要求。例如美國近來在「習特會」、「貿易停戰限期會否推遲」等問題上的反覆表態,就有被解讀為特朗普政府內部的右翼與務實派之間紛擾的表象。

站在特朗普身後的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是美國貿易政策的強硬派。(視覺中國)

二、經濟表現乃特朗普最大政績

另一方面,特朗普卻同時要確保他能維持美國的經濟表現。

雖然美國經濟依然向好,然而負面因素卻接踵而來:有美國兩黨政爭的政府停擺、有美國公司對華出口數據的緩減等等。

經濟作為特朗普的首要政績,他絕對要盡力消除所有負面因素,以確保他在明年競逐連任之時,美國經濟依然是他可以誇誇其談的任內成就。他去年一直對聯儲局窮追猛打,不顧後者的傳統獨立地位,批評其加息路向,就可見他對經濟表現是何等重視。

中美貿易戰的互加關稅困局,正是影響美國經濟的一大負面因素,因此成了特朗普立心要盡早緩解的局面。

多番被特朗普批評的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右)也暫停了原來的加息路向。(路透社)

多次「時機巧合」 背後早有盤算?

一方面要滿足美國右翼壓制中國的情緒,另一方面又要舒緩中美貿矛盾,特朗普的做法似乎是將「非貿易問題上的壓制」與「貿易談判的進程」雙軌並行──因此,無論是去年12月的「阿根廷習特會」,還是上月底的「劉鶴訪美」,都適逢其時「剛巧碰上」諸如孟晚舟事件等的疑似負面消息。

不過,從中美貿易談判的頻密進展看來,這些消息只是滿足美國右翼的操作,實際上並非對中美貿易談判的負面訊號。

在美國的鼓吹之下,歐盟各國也開始收緊對企業採用華為通訊產品的監管,不過部分東歐國家對美國要求似乎甚有微言。(路透社)

中方也看透了這一點。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雖有對美方軍艦駛入南海表示「強烈不滿」,又批評美方是在該地區「製造緊張」、侵犯中國主權,不過在被問及事件會否影響貿易談判時,她卻巧妙的含糊回應,指美方的「小動作」已顯示出美國在想甚麼。同時,她也繼續對貿易談判表示正面願景。

說到底,南海、華為問題的再加施壓,在中美貿易談判的維度而言,只是兩國長遠競爭關係的背景雜音,定必要與談判進程分而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