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態度已進入第三階段

撰文:鄭悅
出版:更新:

上周六(3月23日),習近平在訪問意大利期間,中意兩國簽署了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歷來尋求歐盟整合、「一致對外」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 )當即發聲批評意大利,稱歐盟需要共同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和威脅。
3月26日周二,習近平訪歐之旅將開啟最後一日,與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及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ker)的會面為全程最大亮點。
歐盟對華究竟報以怎樣的態度?又經歷過怎樣的轉折?

就在習近平訪問歐洲的前一周,歐盟委員會於3月12日公布《歐盟-中國:策略性展望》(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在該文件中,歐盟將中國定位為「系統性對手」(systemic rival)的字眼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該文件亦提出了10點對華的建議行動,被稱為「對華十策」

上一次歐盟發布對華策略的時間是於2016年,如今僅僅間隔2年,歐盟就修改了對華策略,那麼到底當下歐盟視角下的中國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政冷經熱」階段已過

冷戰時期,中國與歐盟皆沒有將對方視為外交發展的重點。雖然中歐於1985年簽署《貿易與合作協議》,但是雙方直至2007年開始才建立經貿領域的高層對話機制。隨後,中歐雙方的經貿關係開始迅速發展。如今,中國成為了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其中,中國已經連續3年成為了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國。

2016年,中國和德國之間的貿易額達到1700億歐元,首次超越德法以及德美的外貿額,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後,中德兩國的進出口貿易於兩年來不斷增長,至2018年,中國與德國的貿易額達到1993億歐元,仍然保持在德國貿易夥伴國的首位。

對於歐盟而言,今日的中國已經是不可或缺的貿易夥伴。(路透社)

與此同時, 中國於近年來亦擴大對歐洲的投資。2018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多於對北美投資的9倍。而在中東歐,中國與該區域國家的合作亦呈現多領域的深化合作。

顯然,對於歐盟而言,今日的中國已經是不可或缺的貿易夥伴。在其3月份發布的「對華十策」文件中,除了提及中國的發展所帶來的競爭之外,實際上,亦將中國定性為「全面戰略性夥伴關係」,提出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實現更加平衡與互惠的經濟關係。

再回溯現代中歐關係的歷史,雙方由一開始的關係甚微,通過經濟的交流,逐漸發展了雙邊的經貿關係。直至今日,雖然中歐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合作依然甚少,不過鑒於歐盟與中國之間不斷增長的貿易額,可以說,當下歐盟對華的關係處於「政冷經熱」的階段。

一方面,歐盟視北京為戰略合作夥伴,另一方面歐盟亦對中國的發展模式存有疑慮。上周五(3月22日),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於布魯塞爾舉辦的首腦峰會上認為,中國並未對歐洲開放足夠的市場,因此他表示雙方的競爭並不平等,希望歐盟能夠在產業補貼等議題上與中國協商。

上周五(3月22日),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於布魯塞爾舉辦的首腦峰會上發表講話。(路透社)

可見,歐盟如今對中國存在著「亦友亦敵」的態度。那麼中國又將怎樣應對這樣的中歐關係?

日韓曾經走過的路

實際上,歐盟對華關係的轉變歷程,與日韓等國的對華關係發展歷程有相似之處。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日韓兩國與中國在政治上與經濟上在官方層面皆少有交集,直至90年代後,中國與日韓兩國才開始發展經濟上的往來。如今,中國已經成為日韓的最大貿易夥伴國。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日韓的最大貿易夥伴國。(視覺中國)

不過,中國與日韓兩國發展經貿關係的過程中亦出現一些政治上的分歧和挑戰,如日本與中國的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韓國早年部署薩德的計劃等皆曾令中日關係、中韓關係一度陷入低谷。時至今日,日韓兩國亦愈發意識到在政治經濟上與中國和平共處的重要性。

對於中國而言,當下中歐關係已經走過「政經互不相干」的第一階段;乃至邁過了「政冷經熱」的第二階段;如當年日本及韓國與中國關係一樣,中歐之間也正在經歷由「政冷經熱」到「政經交織」的第三階段。

如果說,在「政冷經熱」階段,兩國利益遠遠大於衝突,那麼隨著雙方拓展各方面合作,各類分歧便會先後發生。與此同時,當下歐盟面臨內部各成員國發展階段不一、訴求不一的情況,歐盟走到了需重新審視自身定位的歷史節點,也正因如此,默克爾這幾年才會備受挑戰,馬克龍、容克等人才會一心「整合歐盟」,統一內部意見,「一致對外」。

站在中國的角度,當下中歐雙方以諸如一帶一路等「對接長遠發展方向來規避衝突」的做法,是值得慶幸和維持的;而當雙方在懷疑與觀望的過程之中,能否明白諸如「系統性對手」這類形容詞之不可避免,能否建立對彼此的相互依賴性,才是正確評估中歐關係當下階段和未來走勢的根本方法。